3G手機快速崛起 探究市場接受度大幅提昇的原因

2005-03-18
行動通訊從2G將演變為3G的時代,3G時代的來臨也為行動通訊帶來許多應用上的變革,3G手機起飛的速度更是各界關注的話題...
行動通訊從2G將演變為3G的時代,3G時代的來臨也為行動通訊帶來許多應用上的變革,3G手機起飛的速度更是各界關注的話題。  

以據點遍佈8國的和記黃埔為例,旗下的「3」集團目前3G用戶已經達590萬戶,較5個月前的320萬用戶,成長了81%,可看出3G手機以及應用服務的普及速度將迅速起飛。  

 

從2G發展到3G,行動電話傳輸資料的速度也快速增加,以2G的GSM規格而言,最高傳輸速率為9.6Kbs,但3G的WCDMA規格的傳輸速率,最高可提升至2MKbs。由於傳輸速率的改進,通訊服務商也較有空間推出各種服務,目前世界各國的通訊服務商從2003年開始陸續啟用3G服務,而2005年中國大陸地區也將確定發放3G執照,未來發展潛力相當可期。  

非市場成長主因 3G的殺手級應用  

由於3G通訊規格的傳輸速度較2G快,可在短時間之內下載較高的資訊量,因此不少通訊服務商以視訊電話或是隨選視訊(VOD;Vedio on Demad)當作是推廣3G手機的號召。也因為多媒體手機的迅速崛起,部分業者認為3G搭配手機的多媒體功能、視訊電話以及VOD服務將是3G手機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llication)。  

雖然多媒體手機相當受到消費者青睞,但視訊電話以及VOD未必也成為橫掃全球市場的殺手級應用。以日本為例,手機內建TV Tuner的機款相當受到電車通勤族的歡迎,但在全球其他區域,手持式的動態影像播放器卻未必受到歡迎,顯示螢幕較大的手持式多媒體播放器(PMP;Personal Media Player)就幾乎不被美國市場青睞。  

另一方面,視訊電話在固網電話的發展史中也被證明失敗。1964年固網視訊電話由貝爾實驗室發明,而美國AT&T基於傳統固網電話的市場已經飽和,為了拓展新的固話市場,於1970年正式推出固網視訊電話服務,但由於市場反應冷淡,1972年固網視訊電話宣告失敗,AT&T也因此損失5億美元。  

探究市場  

快速接受3G手機的原因  

如果3G手機並未有明顯的殺手級應用出現,全球3G手機的用戶為何會從2003年的940萬戶成長為2004年的2,870萬戶?  

3G手機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因為3G服務的價格下滑,用戶的接受度提高。目前由於全球的3G服務陸續開始,各通訊服務商在面臨同業的競爭之下,陸續調降3G服務的價格,以歐洲而言,甚至出現60%的價格調降幅度。除了3G服務價格調降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手機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但換機率居高不下。這也意味著大部分購買手機的用戶並不是第一次使用手機,因此高規格以及功能性手機較能吸引用戶的購買慾望。  

從2003年開始,全球手機的銷售成長率就開始有下滑的趨勢,從2003年接近25%的銷售成長率,衰退至2004年接近20%。Goodmorning- Shinhan Securitis Estimates甚至預估2008年的銷售成長率將降至6%左右。  

另一方面,全球的手機換機率幾乎都維持在50%~60%之間,高換機率也促使換機用戶考慮3G手機,目前全球用戶的手機換機週期約為2年左右;而部分手機品牌也推出結合2.5G與3G的雙模手機,以提升用戶對3G的接受度。  

台灣廠商爭取切入  

低價位3G手機代工  

2005年各台灣手機廠將陸續開發出3G手機,明基將於2005年第2季推出3G手機,並與亞太行動寬頻搭配銷售;華冠則將於第2季推出3G機款,代工客戶極有可能為Toshiba或NEC,而光寶則將於第4季推出3G手機。  

由於手機品牌急欲推展3G手機市場,可以衝高銷售量的低價3G手機將是各手機品牌的重要戰場,則低價3G手機將被台灣手機廠視為下一波的重要機會。目前台灣廠商發展3G手機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等待德州儀器推出較Qualcom低價的基頻平台,以切進低價3G手機代工市場。  

3G應用仍與2.5G相同  

3G手機的起飛是目前手機產業眾所矚目的焦點,而3G時代的來臨也為通訊服務商以及手機的市場開展新的空間。以日本以及韓國的3G發展現況而言,雖然3G提高了資料傳送速度,但在應用上仍是以2.5G的應用為主,VOD以及視訊電話的熱潮並未出現。  

台灣手機廠若要切入3G市場,手機品牌的釋單態度將是極大的關鍵。對台釋單量最大的Motorala在2004年第4季,全球市佔率排名從第二名下滑至第三名,日前更因為銷售因素,對華寶減單;因此爭取其他既有客戶的代工量將成為台灣手機廠成長的重要關鍵。  

(本文作者現任拓墣產業研究所)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