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適逢47週年院慶,日前舉辦「防疫科技暨南台灣產業科技」特展,與會者遍及產官學界,如副總統賴清德及經濟部部長王美花皆有出席。院方除了藉展會演示防疫科技之外,同時也擘畫南台灣產業科技的創新藍圖,並針對大南方發展推動進展加以解說,一一細數智慧研發/製造等多領域的豐碩成果。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在疫情爆發期間,工研院以「備齊防護裝置」、「建立檢測病毒能量」,以及「強化醫療照護」等三類防疫部署策略,運用科技力守護台灣。同時,於疫情過後的「新常態(New Normal)」市場也超前部署,從「製造優先」轉為「智慧價值」思維發展關鍵技術,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瞄準政府六大戰略產業與2030科技願景,系統化引導創新研發,透過人工智慧(AI)、半導體晶片技術、通訊技術、資安與雲端技術四大「智慧化共通技術」,作為支持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等三應用領域發展的後盾,攜手產業跨域創新,進而轉型與升級。
首先於防疫科技方面,工研院與各大醫院合作使用正壓式檢疫亭,強化醫療照護能量。同時,亦串聯台灣供應鏈完成台灣首台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其可於緊急救護車上使用,強調高風險醫療器材可以安全軟體設計,並於臨床可獲良好的應用,而現階段已完成國內驗證及動物實驗。此外,工研院也研發「核酸分子檢測系統」,可針對不同病株揀選、檢驗,預期可配合未來邊境開放後實現快速檢測;另一項研發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由於使用AI精準辨識人體測量額溫,因此接近人體真實溫度。該系統可於室外多人環境使用,目前已布建於多縣市的中小學。此外,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也是展會焦點之一。
另一方面,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組長李國徵表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為工研院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在類負壓隔離病房中導入工研院開發,結合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兩項技術,其中感測器透過閘道(AI Box)將生理數據收集彙整後,將影像傳送至戰情室。該平台特色為以非接觸式、全天候遠距互動醫療實現雙向看診,以及將醫療資源整併進戰情室等,進而降低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感染風險,同時提高照護效率及提供即時生理資訊等,且降低醫護人員負荷。
其次,展會另一亮點—南台灣產業科技創新加值策略,結合傳統製造業與半導體材料及設備等實力,以產官學合作推進技術進步。其中於智慧研發方面,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表示,在物聯網及AI世代,記憶體越來越重要。加上5G商轉啟動,面對資料儲存/傳輸量的提升,如何有更低功耗的記憶體為其中的關鍵。因此開發出智慧物聯網關鍵記憶體技術,目前與國內廠商已做到試量產階段,未來台灣記憶體有望擠進全球前三名。
至於高階製造方面,工研院則運用AI提升光電半導體與PCB產業的競爭力,研發半導體製程設備機台的故障預診斷技術及深度學習瑕疵檢測技術,可於數天前預測故障的發生、精準抓取問題處,提升品檢檢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