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經濟成長陷入兩難 Femtocell基地台惹爭議

2009-12-23
原先被認為有助節能減碳的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日前遭到學界質疑,指出該類型基地台功耗雖小,但因未能全面取代大型基地台,且將在大量生產過程中製造更多污染,因而其存在的必要性反受爭議。但支持者則抱持不同看法,認為該設備可推動ARPU成長,仍有一定重要性。
毫微微型蜂巢式(Femtocell)基地台在問世之初,由於具有小功率、小體積等特性,因此被不少電信業者視為可減輕成本支出,甚至降低能源損耗的重要新型態設備。再加上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之特性頗適合固定與行動網路匯流(FMC)應用,因此在近期掀起不少話題。  

然而,矛盾的是,近期有學者指出,雖然從單一設備來看,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之小功率特性確實降低不少能源損耗,但由於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所能涵蓋之用戶數量與範圍均小,因而需要更多數量才能運作,整體來說,對環境保護並不正面。  

Femtocell追求大量製造較大型基地台衝擊環境更甚  

圖1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通訊研究中心主任、東芝通訊研究實驗室首席執行長暨布里斯托通訊、計算和內容中心董事Joe McGeehan認為,若將Femtocell大量製造、無法取代中/大型基地台等特色一併考慮,Femtocell在節能減碳領域所能達到的功效恐怕不如預期。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通訊研究中心主任、東芝通訊研究實驗室首席執行長暨布里斯托通訊、計算和內容中心董事Joe McGeehan(圖1)指出,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多為輔助性角色,亦即扮演固網與行動網路之橋樑,無法直接取代中、大型基地台,因此儘管功率較小,也未能直接減少中、大型基地台之布建。再加上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係針對消費大眾所設計,供應商將追求大量出貨、大量布建之商業目標,而此類終端設備之設計、製造與銷售過程,都可能為環境造成更多負擔。  

McGeehan解釋,在特定地區原先若已布建大型(Marco)基地台數座,儘管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的出現得以分擔部分大型基地台之頻寬,然而由於能服務的用戶頗為有限,若欲滿足全數用戶需求,不但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數量驚人,在大量製造過程中帶來的環境負擔恐怕不減反增。  

目前中、大型基地台涵蓋範圍約數百至上千公尺不等,支援用戶數量則為數百人至上千人;至於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涵蓋範圍則小於100公尺,可支援用戶數低於三十二人。在大型基地台陸續建置完成後,不少電信與網通業者為補強通訊範圍之不足,以及引進固定與行動網路匯流而推出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圖2)。

資料來源:Femto Forum
圖2 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架構

環境保護非唯一目標提升ARPU同等重要

面對學界的質疑,支持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之業者指出,相較於大型基地台之功率與電磁波,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不過為其數十分之一甚至數百分之一,對人體造成之潛在威脅也大幅降低。此外,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之布建,同樣具有刺激經濟成長之功效,不失為一大商機所在。  

為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開發收發器之半導體廠商亞德諾(ADI)即認為,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可協助電信業者追求更高的平均每戶貢獻值(ARPU),因此日前宣布將加速開發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產品,以推動相關市場之發展。  

亞德諾模擬半導體配件部射頻標準產品資深推銷經理Dale R. Wilson透露,電信業者近年來苦思提升ARPU的方式,也試圖將以語音營收為主的營運模式轉向以數據營收為主。而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的問世,不但可加強用戶家中語音通話之涵蓋範圍與訊號強度,同樣得以提供較佳的數據傳輸速率,進而吸引用戶擁抱後3G及相關應用。  

事實上,看好Femtocell的未來發展,亞德諾自2008年12月時就已開發出可應用於3G的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收發器,並支援用於家庭與辦公室無線基礎架構設備的全球行動通電信系統(UMTS)無線介面標準。該收發器包含了頻率合成器、濾波器及電源管理電路,此外也可搭配同公司的混合訊號前端及驅動器放大器家族,藉以建立完整的UMTS無線電。  

Wilson解釋,為了增加ARPU,提振非語音通話類的營收對電信業者而言極為關鍵;而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由於可協助用戶在家中或辦公大樓內獲得令人滿意的頻寬與傳輸速度,將是未來大勢所趨。他同時指出,隨著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與長程演進標準(LTE)日益成熟,行動寬頻應用得以延伸至家中,自然也會是帶動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  

目前包括中國聯通、沃達豐(Vodafone)、AT&T與軟體銀行(SoftBank)等電信業者均有意投入毫微微型蜂巢式基地台之建置。  

從以上不同意見可以看出,儘管多數業者均同意為環保盡一分心力,但若可能有礙營收成長,恐怕將會令人裹足不前。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