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低軌衛星通訊應用普及的重要關鍵。在開發初期,利用新一代多物理模擬工具快速進行驗證,將有助開發人員找到比現有實作方式,更具成本競爭優勢,同時兼顧實際運作時嚴苛要求的創新設計方法。
低軌衛星發射成本、訊號傳輸耗能以及傳輸延遲都較低;同時也是增加行動通訊覆蓋率(Coverage)、提供廣播服務(Broadcasting)以及降低地面系統過載(Offload)的極佳解決方案,因此漸漸成為發展主流。
現階段,低軌道衛星發展以美系廠商進度較快,投入的營運商包括Space X、OneWeb、Telesat、Kepler、Astrome等,此外,亞馬遜(Amazon)、波音(Boeing)、軟銀(SoftBank)、Google等大廠也加入了衛星競賽行列。
目前商業化衛星數量約在1,700~1,800顆,預估未來10年將達1.7~2萬顆,主要將用於行動回傳網路、政府、行動與寬頻通訊、海運、偏遠地區通訊等。隨著衛星發射數量大增,小型衛星地面站(VSAT)等設備與零組件需求也將明顯增加。
商機蓄勢待發 台廠優勢突顯
目前各大廠已發射測試用衛星,2021年起已開始有低軌道衛星寬頻服務的試營運。預估10年內衛星發射總數將超過1萬顆,這些衛星主要是做通訊用途。未來隨著衛星發射量大增,地面接收設備需求也會跟著增加。這些都是台灣業者打入低軌衛星供應鏈的機會(圖1)。
工研院資通所經理蔡華龍表示,全球同步衛星只要三顆就可以覆蓋全球,但它的高度非常高,所以延遲大,且必須考量太空效應,無法提供高吞吐量的資料傳輸。而低軌道衛星運作高度約在2,000公里以下,發射成本相對同步衛星比較低,延遲也比較小,傳輸的資料量也可以比較大,因而備受期待。
蔡華龍進一步指出,早期衛星產業的發展主要是聚焦在同步衛星,以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是主要的產值來源。近年來則已開始轉變,低軌衛星成了備受期待的新興趨勢,對台灣業者而言,將是極佳的發展舞台,特別是在低軌道衛星通訊的地面站設備方面,尤適合台灣業者發揮,因為長久以來,台灣已累積深厚的網通技術發展能量,且相關供應鏈完整。
思渤科技(Cybernet)產品主任工程師張閔期博士也談到,相較於其他通訊衛星,低軌道衛星會受到重視是因為低延遲的特性。其所帶來的設備商機有二,一是衛星本身,二是地面接收站。後者的成本會是一大考量,因為過去地面接收站設備相當昂貴,若要向民用發展,成本勢必要進一步下降。
提高成本競爭力 先期驗證成重要環節
至於衛星的設計也有諸多考量。一般而言,衛星有一定的重量及負荷。若以效能為首要考量,成本和重量自然是堆疊上去,這種情況下,即使效能達標,也需要很大的火箭才能攜帶上太空。另外,為了要因應太空中極端的溫度,可能須使用高檔材料才有足夠的耐受度,成本就會非常高。所以,低軌衛星要能適應太空中的極端溫度,又要重量愈來愈輕,還要兼顧價格便宜,因此就帶來極大的設計挑戰。
張閔期分析,若是再用以往衛星的設計方式,來設計低軌道衛星天線,它在民用的發展上就會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光天線本身就會非常重。要解決成本上的問題,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進行初期評估,如天線的效能(輻射場、增益、場形)、材料的耐受度(是否會有翹曲(Warpage)問題)等,藉此可讓開發人員快速驗證各種新的設計,找到更具成本競爭力的創新方案。
要在設計初期透過模擬來進行評估,思渤科技所代理的Ansys模擬工具就會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擁有熱流、結構、電磁、系統分析、3D建模等多樣完整的工具,並有強大平台可讓這些多物理工具進行串接,非常適合用來解多物理設計議題。
張閔期以反射式陣列天線為例進一步說明。過去衛星天線的設計,最常用的是碟型天線,或是用很多的螺旋型天線(Helical Antenna),這些是過往在做高增益(High Gain)天線的思維及想法。但在開發低軌道衛星時,考量成本、重量等因素,這些方式將不會是首選,因此業界便提出結合太陽能板的反射式陣列天線設計想法。這種新的陣列天線設計,即可利用多物理模擬工具,以高效率的時間達到效能驗證的目的。
而為了因應各種高度系統整合的創新設計需求,Ansys也不斷研發出新的模擬技術,如最新的HFSS Mesh Fusion與3D Component Array模組,即可大幅加快多物理模擬時的網格切割時間(圖2),讓研發效率大大提升,從而開啟更多創新設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