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缺貨成常態 產業鏈發展新營運模式

2021-11-04
全球半導體產業自2020年下半年起,呈現明顯成長,其有三大主因,第一,疫情影響下,宅經濟帶動筆記型電腦需求;第二,智慧型手機和車用電子需求回溫;第三,美中貿易戰引起轉單效應。對此,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產品經理鄭凱安指出,在產能滿載情況下,晶片供需失衡預估將持續至2022年、2023年,因此半導體產業市場將維持正成長的狀態。

2021年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表現是優於全球,鄭凱安分析,主要因為全球80%的筆記型電腦由台廠組裝,且晶片大都由台廠供應,因此台灣的IC設計、製造和封測產值持續攀升。另外,2021年下半年,需求動能逐漸轉向5G、AI、物聯網和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

圖1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2021年呈現高成長

鄭凱安說明,供給面的部分,主要問題來自於8吋和12吋晶圓產能供不應求,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各類型的晶片出現產能排擠效應,以8吋晶圓來說,主要為顯示驅動晶片(DDIC)、電源管理晶片(PMIC)、感測器(CIS)、微控制器(MCU);12吋晶圓則是電源管理晶片、觸控面板感應晶片(TDDI)、音效轉換晶片(Audio Codec IC)、無線網路晶片(Wi-Fi IC)、射頻晶片(RF IC)等。另外還有一些影響來自於意外的發生,例如德州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Renesas火災,甚至是台積電跳電,還有東南亞的疫情,這些都會影響晶圓廠到封測廠的生產供貨。

圖2 全球半導體晶片缺貨主要為結構性問題

在晶圓代工與封測業者在擴產的規劃下,現階段已建立新的營運模式,例如拉長合約週期或是要求客戶預付訂金,以確保產能不會供過於求;另外,在漲價的決策方面,業者調漲是為了反映成本、提高營運毛利,也能篩選出真正的需求,減少重複下單帶來的供需失衡。

至於需求面的部分,半導體缺貨已成為常態,IC設計業者必須建立多元供貨管道,確保代工跟封測產能;終端業者在長短料的影響下,產品會出現整併的狀況,尤其面對的是消費者,更不容易漲價,因此終端業者需要與IC設計業者、半導體供應鏈積極協商、調度產能,減少庫存長短料的問題。

另外,鄭凱安表示,由於晶圓代工產能不足對產業經濟影響甚鉅,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積極研擬相關對策,以期建立本土半導體製造產能與區域半導體供應鏈,因此預估在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這些擴充產能將逐漸投入市場,有機會減緩半導體供需緊張。

圖3 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發展

最後,鄭凱安強調,新興應用不管是AI、物聯網、車用電子、化合物半導體,將會驅動更多類型、數量的半導體元件需求,因此在後疫情時代,IC設計業者、終端業者更應該與應用服務業者進行密切合作,從需求端掌握必要投入,強化整體供應鏈競爭力。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