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行動通訊邁向Beyond 5G和6G時代,提出了一項新的概念:整合式感測與通訊(ISAC)。該技術可透過基地台發出的訊號進行雷達定位,也可以作為延伸感測器偵測其範圍內的使用者設備,預計除了優化整體網路通訊,也將開啟多種應用新可能。
產業研究機構Yole Group近期報告指出,原先主要由行動裝置和電信基礎設施驅動的行動射頻前端(RF Front-end, RFFE)市場,在需求逐漸飽和的情況下,將轉由汽車應用擔任市場成長主力。
隨著AI持續顛覆各個產業,企業對於兼顧成本效益和可以快速開發並布署基礎設施的需求愈趨成長。因應需求攀升,英特爾推出搭載效能核心(P-core)的Xeon 6和Gaudi 3 AI加速器,強化致力於提供具備每瓦最佳效能且降低總持有成本(TCO)的AI系統。
調研機構Statista的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AI)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相較2023年成長近30%,超過190億美元,並預計將於2030年成長至超過350億美元;同時,市場調查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也指出,全球自駕車市場將在2023~2030年間以21.9%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持續發展。隨著工業和汽車領域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精準且全面的3D感測成為其中關鍵。光達(LiDAR)是感測應用提高性能的重要技術,需要具備輕巧且可彈性配置的能力,才能滿足不同應用場域的特殊需求。
隨著設備和元件設計越趨複雜,其使用訊號也越來越微小。為確保產品品質並提高產量,工程師必須藉由同時追蹤多個訊號來識別設計和硬體缺陷的最小訊號,以排除設計障礙。為此,是德科技(Keysight)推出搭載14位元類比數位轉換器(ADC)的InfiniiVision HD3系列示波器,其訊號解析度達一般通用示波器的四倍,且本底雜訊僅為後者的一半。
AI手機強調在邊緣端運行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為了實現這點,手機產業正展開一場硬體革命,不僅持續提高運算性能,也針對記憶體和電池技術提出新的方向。
2023年底,能夠運行大型語言模型的AI手機陸續現身,智慧型手機不只在硬體層面加強算力,更持續探索手機端可以實現的AI應用。隨著Google和蘋果兩大指標業者先後揭示其AI發展方向,AI手機的未來逐漸清晰。
2024年Wi-Fi將創造超過4.3兆美元的經濟價值,Wi-Fi 6E、Wi-Fi 7以及低功耗Wi-Fi HaLow等技術應用日益普及,Wi-Fi的經濟影響將持續擴大,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多創新,在串聯萬事萬物與創新的願景下持續前進。
環境物聯網利用能量採集技術為設備提供動力,使用節能平台構建設備,大幅降低功耗,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並減少設備對傳統電池的依賴。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於2023年推出5.4核心版本,加入具回應的週期性廣播(PAwR)和廣播資料加密技術(EAD),以電子貨架標籤(ESL)為主打應用。不過,藍牙5.4新技術的潛力遠遠不僅止於此。
汽車產業正面臨無線化趨勢。隨著NFC、UWB、藍牙、Wi-Fi、行動通訊等無線技術陸續進入數位鑰匙、資訊娛樂系統和車聯網等應用,業者不僅需要掌握相關標準動態、了解技術及應用的特性和需求,也需要透過嚴格測試來確保無線通訊的可靠性。
高通(Qualcomm)在2024年柏林消費性電子展(IFA 2024)展前宣布推出8核Snapdragon X Plus,擴展其Snapdragon X系列產品組合,助力OEM廠商推出700至900美元價格範圍內的Copilot+ PC。
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宣布推出藍牙通道探測(Bluetooth Channel Sounding),其為近期發布供採用的藍牙核心規範6.0版中的新功能之一,是全新的安全精確測距功能,將進一步強化藍牙互連設備的便利性、安全性與安全保障。
為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台灣政府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作為潔淨能源發展方向,隨著國際加速發展,展望未來,不光是大型的企業或是政府,包含社區甚至到家庭,都將開啟低碳未來。
在全球數位經濟的浪潮下,數位轉型已是企業提升運營韌性的必要手段,不只是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的數位化,包括往來銀行、進出口商、報關、海空運等相關環節,都要納入數位轉型的價值鏈中。對此,台塑網也積極透過數智化布局,串連品質管理系統、SCM供應鏈管理系統、價值鏈營運管理平台,協助企業重塑管理新篇章。同時也提供數位信用狀平台,提供企業與銀行端數位資訊整合服務,將傳統紙本信用狀作業數位化,把流程化繁為簡。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發揮的關鍵,若知識管理不當,企業極有可能面臨內部重要經驗流失、員工重複作業、誤用過時資料等情況,甚至影響到整體工作效率。叡揚資訊解決方案業務群資深顧問師方小欣指出,企業需要一個知識大腦來解決這些問題,Vitals ESP企業知識協作平台是一款發展了20多年的解決方案,期間得到了4次台灣精品獎,同時也已獲得超過600多家的企業使用,遍布金融保險、科技製造、公部門、法人顧問、醫療以及媒體/電信等多個領域。
隨著全球對ESG要求越來越嚴謹,將數位科技與ESG永續概念融合已成未來趨勢發展方向,對於企業而言,雲端運算不僅僅是為了讓運算資源最佳化,同時也是節能減碳的有效作法。銓鍇國際解決方案部資深架構師林福哲指出,過去企業為了讓營運所需的軟體順暢運行,習慣在內部部署相關硬體設備,並且搭配冷卻空調以及電力設計,以確保有足夠的電力運行,且不會因為過熱而導致設備當機。然而,企業除了前期須投入大量成本預算之外,經三、五年後資產折舊攤提,最終殘餘價值極有可能所剩無幾,甚至落到當成廢鐵賣掉的途徑,若從環境永續的角度來看,並非好的投資方案。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開始試行,未來碳密集型的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將會開徵碳費,面對碳有價時代來臨,「淨零產業鏈」也須同步成型,唯有善用數位科技、落實雙軸轉型,才能贏得未來競爭力。高雄身為台灣的製造與工業重鎮,具有多元的產業聚落特性,也面臨著高度減碳壓力,根據統計,高雄年碳排量約佔全台20%,其中工業部門就佔了八成以上,面對2030年城市減碳30%的目標,如何透過數位科技來協助低碳轉型,改善製程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營收,並以淨零思維發展數位與AI科技,將是產業轉型維持競爭力的一大關鍵。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