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 PIDA 光電協進會 IP 錼創 工研院 交通大學 巨量轉移 OLED 智財權

micro LED五年內實現量產 IP布局居中斡旋扮要角

2020-06-29
micro LED為新興顯示技術中的當紅炸子雞,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日前邀集產官學三方一同交流micro LED技術路線,會中針對技術量產困境與時間深入探討,並預告將於2025年實現量產,正式進入主流市場。此外,本次盛會也進一步切入智慧財產權(IP)布局策略,期盼多方橫向整合,實現合作、共創、共榮的光電生態系統。

與會的產業單位包含友達、群創、隆達、錼創等眾多廠商;學界則有工研院、北科大、交大等機構。錼創科技執行長李允立指出,2019年為各方儲備戰力的特別時期,像友達及錸寶於Touch Taiwan,以及三星於CES皆大秀軍火。但現今的2020年對於LED產業來說,則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在更多廠商投入發展及各國政府接連的支持下進而遍地開花。以台灣來說,除政院日前宣布挹注177億推動台灣顯示科技發展外,工研院亦居中作為重要的橋梁。但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便是下游應用的發展興起—從三星於今年CES展會推出一系列各尺寸的電視便可見一斑;而如友達多次與產業夥伴聯手發表產品,亦為其中一環。

面對micro LED技術逐漸趨向小型化、低成本的路徑發展,因此如何商品化,進而朝向量產,仍是各界矚目的焦點。李允立認為,除了晶片尺寸、巨量轉移效率、背板及光學設計、驅動IC,以及修復技術尚有進步空間,而這些技術最終的導向,以成本作為最大考量,仍是他與合作夥伴達成的共識。他進一步指出,micro LED技術成本將於2025年下降95%,進而成功進入市場;於此同時,成本的下降起初將反映在未來兩年內高階應用產品的應用,直至2025年時,該技術才得以與OLED產品競爭,並進入主流市場。此外,李允立也表示,考量到該技術快速躍升的速度,直至2028年時,將可望比OLED更具有競爭力,同時有機會與LCD匹敵。

錼創科技執行長李允立指出,micro LED將可於五年內將成本大幅降低95%,進而走向量產。

會中除了技術、趨勢的深入討論之外,如何實踐micro LED技術專利布局策略也是焦點之一。智慧財產權專利分析師王富民對此表示,台灣的光電產業雖然於技術層面位處先鋒,但由於美國/中國分別採豪奪/搶奪的戰略雙面夾擊,最後總是需花費高額的權利金,或是遭逢如廣明近期面臨的反托拉斯難題,進而將先前的成果付諸東流。

因此王富民認為台灣當前須轉變思維,將IP策略改變為多方專利複審程序(Inter Partes Review, IPR)的生態系統—結合智慧財產權中的營業秘密、專利、商標三者,進一步納入布局考量。他指出,若無法將三者一同納入戰略考量,則會重走先前低價競爭的冤枉路。他舉例作為說明,假設一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占65%,或許不應申請專利,而是可藉由營業秘密來加以保護;至於剩餘35%的技術如何加以布局,應一反現今常見的作法,從消費者的角度切入,自特定的終端產品回推。

同時,他也期盼政府單位可攜手業界,以品牌的思維綜觀全局,舉凡從小至大尺寸的產品,應審慎選擇何種欲作為品牌公司的主施力點。此外,王富民亦補充說明商標所具的重要性,乃因各國針對申請專利或商標的規範及效力可能不一,需謹慎揀擇合適的應對策略,才能最大化micro LED技術所帶來的效益。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