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特別報導】NCC 6月發放執照 網通設備廠挺進WiMAX市場

2007-04-18
國內WiMAX執照發放在即,也促使網通設備廠商加足馬力競飆市場,業者們樂觀預期,最快在2008年末,WiMAX市場將有明顯起步。
【網通設備篇】  

國內WiMAX執照發放在即,也促使網通設備廠商加足馬力競飆市場,業者們樂觀預期,最快在2008年末,WiMAX市場將有明顯起步。  

隨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即將在今年6月發放國內的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標準(WiMAX)執照,電信業者積極厲兵秣馬搶占市場。而搭上這波熱潮,網通設備供應商同樣宣布挺進WiMAX市場,並將其視為2007年重點方向之一。  

隨著國內WiMAX執照發放時程逼近,有意爭取WiMAX執照的業者也紛紛整軍備戰,據悉包括遠傳、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威寶與大眾電信等電信業者,再加上電視系統業者如威達與中視等,WiMAX執照爭搶熱鬧滾滾。  

WiMAX成兵家必爭之地  

台灣華為業務部總經理白明良(圖1)就說,國內各家電信業者的積極態度也讓網通設備供應商更有機會,他進一步指出,不管是從全球的布建腳步,或是國內的政策方向,都在為WiMAX營造契機,而搭上這波熱潮,也讓華為更有機會。  

同為網通設備供應商的北電(Nortel),一樣認同近期為WiMAX的大好契機。北電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蔡玉貴(圖2)認為,在WiMAX的領軍之下,勢必會帶動從上游晶片、網通設備一直到終端設備與服務等整體市場帶動,而已經摩拳擦掌在相關產業的北電,自然也可望順勢成長。  

白明良說,2007年華為將目標瞄準在次世代網路(NGN)的發展,而WiMAX由於具有高速、寬頻、遠距離的特性,因此成為華為看好的新興應用及未來最具潛力的商機之一。  

蔡玉貴也透露,在近期各家網路業者紛紛進行IP化之後,次世代網路的成長更加可期。根據了解,自從中華電信喊出次世代網路基礎建設升級,計畫在2013年前完成全數網路的IP化後,速博及台灣固網等業者亦同樣大手筆投資,預計國內電信網路至2010年可望擁有逾半的IP網路架構。而在電信IP化後,傳統電話網路、數據網路整合在同一IP網路,更促使無線網路如WiMAX的發展。  

WiMAX並非一蹴可幾  

不過,雖然各家電信營運商與網通設備業者大都看好WiMAX的發展,卻也承認WiMAX並非一蹴可幾。  

北電WiMAX 4G Ecosystem副總裁曾旭東表示,WiMAX需要的是完整的產業配合,而不僅是寥寥業者搖旗吶喊就會成功,因此除了在技術上精進之外,也萬萬不可忽視整體的合作,而這也正是北電首創先例針對特定技術成立策略聯盟部門的原因。  

白明良則指出,近期從3G,發展到3.5G的HSDPA,再到部分人士稱為4G的WiMAX,無線技術一路狂飆,不管是傳輸距離、速率,或是可負載的資料量,都是不斷攀升,不過卻忽略了吸引用戶導入的原因。  

白明良舉3G為例說,國內的3G導入不算熱烈,就是因為用戶不了解影音通話的迫切需要性,而電信業者也無法在殺手級應用、內容或是其他領域獲得合作廠商的挹注,更是讓新興無線技術呈現「高速公路空蕩蕩」的局面。  

曾旭東也承認,目前業界雖然都說,「WiMAX的應用極具想像空間」,卻還是停留在「想像」而已。如WiMAX在家電、監控門禁甚至運動賽事的應用,都頗有機會,但是離實際普及還有一段距離。  

目前國內如大台中地區、金門縣都已展開示範性應用,服務內容包括公車交通資訊、遠距醫療等加值服務。  

此外,WiMAX的商業模式在哪裡?最終技術標準何時確立?戶外(Outdoor)應用何時可以打入戶內(Indoor)?行動上網的普及率何時得以提升?這些產業人士迫切希望看到答案的問題,都亟待解決。  

HSDPA/WiMAX將共存一段時間  

而再看近期同樣受到重視的3.5G技術HSDPA,在延續既有設備的優勢之下,不少電信與手機製造商都已經表態投資HSDPA,而在既有投資回收以前,要這些業者轉向WiMAX的懷抱更有難度,也因此,白明良認為,「WiMAX與HSDPA將共存很長一段時間。」  

如2006年年底時幾家國內電信業者都不約而同推出以華為網卡為主的HSDPA服務,號稱「比家用固網還快」的3.6Mbit/s傳輸速率搶先問世,讓還卡在標準制定的WiMAX黯然失色,被HSDPA奪得先機。也因此,一般預期,近兩年仍將是3.5G的天下。  

北電業務處副總經理蔡文漢表示,由於3.5G仍算是WCDMA/CDMA的延伸,因此從產品的生命週期來看,才問世的WiMAX確實會與較早問世的HSDPA共存一段時間,不過最終仍將走向WiMAX的道路。至於共存的時間會是多久,現階段仍沒有答案。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元件雜誌74期4月號)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