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 3G 4G

一站購足策略奏效 華為LTE拔得頭籌

2010-08-23
不景氣的時代依然有賺錢的企業,華為正是此一代表。不僅自2005~2008年簽約銷售金額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9%,即使是2009年,依然締造218億美元的營收佳績,躋身為全球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第二大。有別於競爭對手專注於少數領域的營運模式,華為包山包海的策略已經奏效。
歷時兩年打造,華為全新上海研發中心於今年5月隆重開幕。目前華為於全球已設立十七個研發中心,此座位於浦東金豫路的上海研發中心(圖1)係以無線通訊技術的研發為主,由承包全球第一高樓杜拜哈里發塔與上海金茂大廈的美國SOM公司所設計,斥資3億4,000萬美元,總計可容納九千人,目前僅先進駐一半的人數,預留的空間是為未來擴充使用。

圖1 上為華為上海研究中心外觀,下左為接待大廳,下右為展示牆上各國語言的問候語。

趕搭世博順風車,自5~8月,華為上海研發中心已接待逾二十位的各國元首,從世界各地蜂擁而上的媒體團,也讓華為相關接待人員應接不暇。  

圖2 華為上海研究所LTE產品線副總裁趙忠澤表示,華為將在設備、解決方案上全力配合客戶,LTE業務則交由電信營運商負責開拓。
華為上海研究所長程演進計畫(LTE)產品線副總裁趙忠澤(圖2)表示,華為全球十七個研發中心中,有多達十個為無線技術研究基地,其餘七個研發中心的設計領域則包含軟體、光纖通訊等。此外,華為也與世界各地的電信營運商客戶合資設立創新中心,目前已成立二十餘個,其中也有高達九個專注於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  

華為LTE基本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無論從研發中心與創新中心側重於無線技術,或是上海研發中心大手筆由SOM設計等角度來看,華為對於無線通訊的重視可見一斑。不過,趙忠澤卻坦言,過去因進入2G與3G的腳步較緩,所以錯失良機,追趕競爭對手的過程相當辛苦。直到LTE,華為則因起步較早,不但已擁有一百六十八個LTE基本專利,占所有設備商專利數的36%,位居全球排名第一,且領先諾基亞西門子通信(NSN)的31%之外,截至今年第二季,已獲得十四個國家逾六十個LTE網路建置的合約。而華為對通訊技術專利的看重也展現在組織的規模,設置於法務部之下的知識產權部即聘雇逾三百名的員工。  

相較於2G時代,華為僅有全球設備商專利總數的10%,華為今日在LTE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2009年1月,華為被北歐與波羅的海地區最大電信營運商TeliaSonera相中,為其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部署全球首個LTE商用網路;2009年7月,華為率先發表全球第一套LTE商用產品,領先業界其他競爭對手超過半年以上;同年11、12月,又分別接獲比利時Belgacom、挪威Telenor、瑞典Net4Mobility的LTE商用網路合約,幾乎橫掃北歐。今年,趁著世博熱潮,華為又有創舉--為中國移動在上海的世博園區部署了全球第一個分時LTE(TD-LTE)/服務架構演進(SAE)試驗網路(圖3)。

圖3 再上海世博園區中,隨處可見中國移動的服務據點。

磁浮列車展現LTE高速移動特性  

而為展現LTE高速行動網路的特性,華為特別為媒體安排在磁浮列車展示加強版高速封包存取(HSPA+)與分頻LTE (FDD-LTE)的場測。在時速高達431公里的磁浮列車上,內建LTE無線技術的筆記型電腦下鏈(DL)速率最高可達50Mbit/s,平均則有20Mbit/s。華為表示,受限於中國移動僅提供此一傳輸速率上限,否則即使在431公里時速下,LTE下鏈速率最高可達120Mbit/s。不過,高達99.5%的基地台換手(Handover)成功率,倒是符合華為的預期(圖4)。

圖4 左為全球最快速的磁浮列車,右為車內LTE場測實況。

趙忠澤指出,1997年是華為重要轉捩點,不但以3G為開發重心,同時陸續投身於一百二十三個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如第三代夥伴計畫(3GPP)、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等,致力於標準的制定與底層技術的研發。以無線產品的銷售來看,即便是金融海嘯的2009年,也創下103億美元的營收,相較2008年的67億美元,增加53.7%,預估今年仍將有高達20~30%的成長幅度。  

圖5 華為公司品牌部總監顏光前認為,產品涵蓋面相當廣的華為,仍以B2B為定位。
由於對研發的重視,讓華為擺脫跟隨者的角色,搖身一變為先進技術的先驅者。除了押寶3G,為突破技術瓶頸,華為更向IBM取經。華為公司品牌部總監顏光前(圖5)表示,面對挑戰,華為選擇的是向行業中的佼佼者看齊,因此引進IBM的管理制度,包括整合產品發展、整合供應鏈管理與領導力發展、整合財務服務、財務管理等,不但縮短產品上市時程,也同時提高客戶滿意度。  

1997年站穩中國大陸市場後,緊接著,華為乘勝追擊進軍國際。歷經長達13年的經營,以近6年的成果而言,合約銷售金額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39%,顏光前指出,若非金融海嘯打亂前進的腳步,2009年前5年的CAGR則可高達43%。未來在營收總數越來越大之下,成長自然難以維持高比例,所幸,相較於高成長,華為更重視的是維持可達到與可支撐的成長,以及客戶滿意度的提升。  

勇奪固定/行動/IP網路前三大  

雖然高成長不容易,華為不斷過關斬將,早已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華為東亞地區部市場部高級市場傳訊經理卓以莊強調,華為是目前在固網、行動與網際網路通訊協定三大網路領域中,唯一皆位居前三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至於為何可以擁有如此傲人的成績,卓以莊則將其歸功於公司對於研發的重視。他指出,華為每年會提撥10%的營收作為研發經費,截至2009年,該公司在研發的投資金額已高達19億5千萬美元,同時研發人員占全體員工數的比例也多達46%,約四萬三千六百人,其中有高達70%的研發人員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在地化經營為下階段目標  

在走出海外,讓華為成功轉型成國際公司後,接下來的華為又將有何驚人之舉?顏光前表示,原本華為的組織架構分為四層,包括總部、地區、子區域與分公司,為更貼近市場需求,今年華為將組織縮減為三層,只剩總部、子區域與分公司,其目標在於如何讓各個分公司達到在地化的經營,亦即讓每一個分公司逐漸褪去華為國際化的色彩,轉變為真正的當地公司。  

以華為遍布全球的一百多個分公司來看,每個分公司中,平均有65%的員工為當地人,印度分公司高達85%皆聘用當地人;至於華為台灣代理商訊崴,在一百二十多位員工中,本地員工的雇用比例則高達98%。  

顏光前分析,層級縮減的好處不少,除可下放資源到各分公司,最主要的則是可以更即時的滿足市場需求。  

擴大營運規模購併/合資左右開弓  

不只是公司內部管理的腳步馬不停蹄,華為也從不隱藏向外擴張的雄心。儘管接連在北電(Notel)與摩托羅拉(Motorola)的購併案上慘遭滑鐵盧,讓市場分析師不看好華為在北美市場的布局,不過,趙忠澤指出,就無線產品的營收來看,雖然北美區域僅占1%的營收貢獻比,不過2009年卻有高達30%的成長,預期今年也將有30%的成長,情況相當不錯。更重要的是,當地電信業者非常認同華為。  

針對華為在購併策略的運用,顏光前透露,華為會基於三大原因進行購併,包括補充產品線、強化成本結構及滿足客戶需求。而無論是產品線或成本結構,華為的優勢有目共睹;至於滿足客戶的需求,更是華為一向傾全力達成的目標。以2003年跨足終端裝置市場為例,華為即是應電信營運商的要求而展開此項業務。就連華為尚未計畫自行布建終端裝置通路,也是基於合作夥伴的考量。目前華為終端產品的銷售管道皆透過電信營運商,同時視客戶需求,華為可能只擔任原始設備製造商(OEM)的角色,讓產品上只出現電信業者的品牌,抑或是雙品牌。綜合上述,顏光前認為,華為現階段似乎沒有購併的必要。  

成就購併得要仰賴天時、地利、人和,合資公司就顯得容易許多。卓以莊舉例,為發展儲存與安全應用,華為與賽門鐵克(Symantec)合資成立華賽公司;同時,華為也與NSN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分時-同步分碼多重存取(TD-SCDMA)解決方案。顏光前表示,華為對於組織的發展態度相當公開,除運用收購與合資之外,必要時也會採取出售的手段。  

固守B2B市場  

除了購併計畫備受矚目,華為從設備商一路延長戰線到終端裝置的產品策略也令外界好奇。Ovum首席分析師Matt Walker表示,華為帶著充足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雄心壯志進入新領域,但風險相當大,因為競爭者將包括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Google以及一長串的韓國與日本電子公司。  

對此,顏光前回應,華為深知經營企業對企業(B2B)事業與企業對消費者(B2C)事業大不相同,若要推廣自有品牌的終端產品,就必須具有堅強的B2C市場實力,同時通路也要夠廣。因此,華為採取的是向電信營運商靠攏的策略,不但以OEM自居,而且完全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依歸。在強大的研發能力之下,加上對客戶相關設備的了解,可快速反應。這套客製化的策略已經奏效,在終端產品合作的電信營運商達百餘家。  

加速LTE商用化終端產品補上臨門一腳  

身為LTE技術領先者,華為體會到市場的起飛尚待終端裝置更蓬勃的發展。趙忠澤表示,3G的終端裝置如智慧型手機與數據卡已相當普遍,但是LTE的終端裝置卻寥寥可數,為進一步推動LTE的發展,華為也將積極著手終端裝置的布局。目前已預計於明年初先推出連接裝置(Dongle),緊接著會在明年第三季至第四季之間再推出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推出時程較晚的原因在於,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技術中多天線的設計如何納入強調輕薄短小的手機中。  

為保障既有投資,趙忠澤指出,目前客戶網路建置的規畫多採雙模為主,如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與LTE或是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與LTE兩兩結合的模式,因此華為基地台也可滿足此一雙模需求,如目前由於WiMAX發展較早,終端裝置較多,因而網路使用率也較高,但基於LTE仍是未來發展方向,電信營運商若是在部署網路初期即考量未來技術的演進,往往會選擇雙模的基地台設備,如此一來,未來透過軟體即可升級。  

過去由2G到3G走了一段相當長的路,如今由3G再邁向4G勢必也需要時間的醞釀。針對此一演進,趙忠澤倒是信心滿滿,他認為,雖然使用者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成功的創新卻是屢見不鮮,例如在3G時代,即帶動了以手機收發電子郵件與上網的風潮。未來4G時代可想像的空間更大,包括與自動櫃員機的結合應用、各種水電公用事業的繳費皆有可能與4G無線系統有關。相信在更先進的技術下,更多元應用的可能性也更高(圖6)。

圖6 LTE無線通訊技術搭配3D高畫質螢幕將可打造更身歷其境的線上電腦遊戲。

危機感有助決策判斷  

現階段,華為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已應用於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同時服務全球電信營運商五十強中的四十五家,涵蓋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地位,華為卻不以此自滿。顏光前指出,北電的殷鑑不遠,由於通訊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加上研發新技術的資金相當龐大,稍有不慎,就會做錯決定,公司也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因此,華為上下皆有強烈的危機感,如此一來,才會反覆檢視自己的決策是否無誤,務求公司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