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2021年雖受新冠肺炎影響,但也促進智慧化趨勢,帶動汽車產業聯網、個人化、自動化與電氣化未來發展,電動車市場顯示需求不減反增。然而在車用晶片短缺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將減少700萬輛至900萬輛汽車。
近年碳排為全球關注議題,政府大力推動燃油車邁向電動車,電動車市場蓬勃,燃油車(ICE)到電動車(EV)半導體的物料清單(BOM)結構產生變化。車用半導體中涵蓋Base、Powertrain、AD/ADAS類半導體。MIC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表示,燃油車的Base類半導體BOM成本2018年美金315元,2025年電動車已經提升至美金450元,顯示穩定成長。
燃油車邁向電動車,電動化車款(xEV)需配備各領域電控系統,電控系統中涵蓋Powertrain類半導體(功率半導體、離散元件),當電動車需求增加,使其Powertrain類半導體需求增加。對於Powertrain類半導體,每輛燃油車的BOM結構從2015年美元70元,2025年成長為美元380元,快速成長。而MIC指出,燃油車半導體2018年美金580元,到2025年時增加720元,電動車半導體則是美金820元,到2025年將增加到1030元。
疫情影響之下,全世界晶片2021年都面臨短缺,車用晶片一樣受到波及,此導致車輛產能受到影響。何心宇提到,東南亞主要是功率半導體和零組件基地,但感染人數大幅攀升,工廠長時間停擺,目前功率半導體呈現短缺情形,加上全球供應鏈耽擱,物流時間再度拉長,整車廠電源管理都出現缺貨問題。不僅如此,整合元件製造(IDM)廠表示車用主要微控制器(MCU)8/16bit產能吃緊,而日本汽車豐田也宣布從2021年9月開始,車輛會減產40%。
但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汽車產業結構也是原因之一。何心宇點出,整車廠的庫存策略形成產業結構問題,也是車輛短缺重要因素。整車廠認為庫存會帶來隱含成本,所以與Tier 1業者的交易模式,是以即時化生產技術(Just In Time)運作,透過Tier 1不斷生產零組件,即時交貨,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庫存和成本,以提高企業效率,改善商業投資回報的管理戰略。
車用半導體為主要汽車關鍵零組件,然而車用半導體不足下,汽車產量勢必減少。整車廠為了減少內部汽車零組件庫存壓力,選擇調整Tier 1業者的訂單量,更出現直接砍單狀況,導致Tier 1業者零組件生產保守,此因素無法產生足夠零組件,供應組裝。在面對整車廠仍以傳統庫存思維模式,未來汽車出貨量短缺將會層出不窮,對此,何心宇也建議整車廠須著手思考改變庫存策略。
最後,MIC也預測,以樂觀角度,2021年汽車產量預估減少500~650萬輛;但若悲觀的話,則會減少700萬以上,並且車用半導體短缺狀況將持續至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