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to-peer 物聯網 IoT M2M

聯網技術/晶片方案成熟 物聯網基礎建設更形完備

2014-04-07
萬物聯網的遠景雖令人期待,但實現的過程將挑戰重重,尤其各種垂直系統因通訊層設計不一,故難以水平連結。目前產業界已積極著手制定物聯網相關技術協議及開發相對應的晶片方案,進而加速整體環境的成形。
一般認為物聯網(IoT)意指連結設備至網路,並藉此遠端監控。此種定義相當狹隘,僅涵蓋部分物聯網內容,不過是將現有機器對機器(M2M)應用換個名稱罷了;而廣義來說,必須從聯網設備到資料生活、預見挑戰與網路環境整備度等各個面向著手,才能真正開啟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發展完備後,將可創造出一個智慧且無形的網路結構,可加以感測、控制與設定。具備物聯網功能的產品將運用嵌入式技術,直接或間接與彼此或網路溝通。1990年代,網路開始在企業與消費市場普及,但由於網路互連效能低落,用途相當有限;進入2000年後,網路連線成為多種應用的常態,今日更是許多企業、工業與消費產品藉以存取資訊的管道。不過這些裝置僅是存在於網路當中的設備,仍須透過應用程式與介面,進行人為互動與監控,相較之下,物聯網的真正前景才剛剛開始要實現,將以無形科技在幕後運作,讓設備能夠動態因應人類需求。

圖1 行動裝置、穿戴式電子及聯網汽車等物聯網產品可望在2020年突破五百億部大關。

目前全球共有約五十億部「智慧」聯網設備,預估至2020年規模將增至五百億部(圖1),你我也可望見證突破一兆部的時刻。這個數字確實龐大,但若要達成這項目標,現今的設備部署架構反而是一大障礙,唯有簡化設備連結與溝通的方式,業界才可能實現五百億部聯網裝置的中長期理想。

垂直系統連結不易 物聯網環境發展受阻

圖2 網路營運中心的概念正逐漸延伸至在智慧家庭,聯網家電將在無形中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早在網際網路這個名稱出現之前,許多製造商就已將設備連結至網路。嵌入式產品自1990年代中期加裝網路伺服器。過去15年間,M2M製造商已逐步將網路連線系統整合至高價值資產追蹤(Asset Tracking)、警報系統、車隊管理等類似產品。雖然有些M2M系統採用業界標準協議,製作起來仍有難度,但隨著終端節點的高效能處理器日益普及,整合M2M系統變得容易許多,且處理器支援高階作業系統及程式語言,讓平台可運用智慧架構。這些系統通常與高端商業服務層相連,並由網路營運中心(NOC)管理(圖2)。

目前消費市場上已出現各種聯網產品,如恆溫器、能源量表、照明控制系統、音樂串流與控制系統、遠端影音串流盒、泳池系統和灌溉系統等,未來的市場發展潛力看俏。多數系統可透過網站相互連結,方便用戶透過一般網路瀏覽器或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加以管理,發揮個人網路營運中心的功能。

雖然物聯網在工業與消費領域發展均令人期待,但由於系統之間毫無連結且屬垂直性質,整體網路建置並未因此簡化。各系統或許能採用一模一樣的協議與作業系統基礎,可是通訊層的設計卻不一致;縱然使用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但因為無水平連結,因而未能簡化跨應用整合。

以灑水器控制系統為例,其藉由感測器、網路氣象資料與可編程控制機制,而實現可判斷灑水時機的智慧功能,可是系統卻未連結住家周圍的動態感測裝置,故自動灑水系統可能淋濕小狗或兒童。

由於控制器無法取得來自動態感測裝置的資訊,故得運用其他動態控制垂直整合,將資料傳輸至另一部雲端伺服器;再想辦法讓兩部雲端伺服器相連,並盼望這兩次整合後還能增加少許控制空間。然而,電子系統的運作不該仰賴「盼望」,若使用Perl、Python、PHP或其他程式語言,在伺服器內額外設計一套垂直應用,將可建立連結,依據動態資料延後灑水時間。不過如此構想需要高度專業才能實踐,故無法迅速建置。

因為市場有連結垂直整合的需求,IFTTT.com與zAPIer.com等新式網路服務應運而生,協助用戶以圖像化方式串連個別垂直系統,不過用戶得先註冊加入另一服務項目,確認應用程式介面是否符合特定垂直整合需求。這些網路平台只能提供基本的服務選項,例如「若收到妻子寄來的電子郵件,就自動發送簡訊至手機」,並假設日後不會出現更多的流量控制需求。

在前例中,假如灑水器系統具備延遲控制應用程式介面,即可設定「若感測到動態,就延後灑水」;這種模式包括三項服務、三次登入(且必須在第三項服務下進行管理)、三種不同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而且有好幾個故障點(Points of Failure)。如果用戶希望整合上述服務與個人行事曆,確保舉行戶外家族聚會時草皮能保持乾爽,情況將更加複雜。

結合行動/穿戴式電子 物聯網勾勒智慧生活

雖然上述應用很有意思,仍無法加速物聯網普及。毫無疑問,未來自造者社群肯定會打造新的工具,也將有新的垂直應用與載具問世,但物聯網並不只是簡單的垂直一次性文字簡訊或推特(Twitter)發文。那是有趣的示範案例,可是欠缺擴充性與垂直系統整合。物聯網應傳遞訊息,但也需要簡易途徑,方便裝置程式運作,以及回應其他裝置或服務,無需複雜程式環境便可打造高科技應用。

舉例來說,消費者一旦允許蘋果(Apple)與Google追蹤所在位置,預訂的旅館可事先得知該訂戶大約何時抵達,也能透過其身上智慧手表的溫度及濕度感測器,知道長途旅行的訂戶熱得滿身大汗,途中旅館房間仍處於休眠狀態(未開燈、拉上窗簾、維持最佳休眠室溫),但當消費者一抵達旅館,門房就能藉由物聯網系統知道是該房間訂戶,而車輛也因為偵測到門房人員接近,自行調整座椅。

不僅如此,系統也能掌握消費者喜歡自己拎行李的習慣,故行李員並未上前;當一接近旅館大廳,智慧型手機將自動下載安全房鑰應用程式;走進電梯時,房間已依據智慧手表回傳的感測資料調節合適溫度,燈光明暗、音樂與隱私設定均依照消費者要求而定。快走到房門時,安全房鑰應用程式已打開門鎖;晚上準備就寢時,房間偵測到照明已關,便會依據個人喜好調整室溫。

以上情境裡,這家連鎖飯店每個房間均設有多個感測及致動器(Actuator),每輛租賃車亦然;而消費者也穿戴著多種感測及啟動裝置,例如以手表震動做為提醒,不必時時透過智慧型手機觸控螢幕,指揮聯網設備採取行動,不過手機的確是與用戶活動息息相關的閘道;未來這會是無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聯網資料將無所不在。

然而,這樣的物聯網願景不會一夕之間發生,若要達成所需網路規模,唯有創造最小公分母,制定全球通用的簡易訊息傳遞配置,也必須仿照自然,以有機方式發展。目前物聯網技術協議與資料結構仍受限於設計複雜度、安全性和延展性等。聯網裝置將會愈來愈複雜,但使用方式必須愈來愈簡單。類比與數位的界線將變得模糊,縱然世界上每個人對幕後技術毫無所悉,依然能夠主宰個人生活環境。

物聯網下一步 追求垂直與水平應用均衡

今日人們所知的網路(嚴格來說就是HTTP技術),其實源自於Tim Berners-Lee的利他概念,希望透過開放平台讓全球每個人都能相互連結。過往只有企業專用網路,資訊分享近乎於零,亦即網路時代之前的垂直模式,直到ARPANET奠定一部分基礎與傳輸協議,啟動網路迅速發展,亦衍生出國防數據網(DDN)、國家科學基金會網路(NFSNET)等。後者在公私部門經費贊助下,演變為網際網路建構基石。今日網路內充斥各種垂直應用,全都建基於簡易的連結與資訊傳送平台。

目前製造商有各種垂直應用需求,部分或許利他,但多數背後都有利益考量,否則未來發展也不可能出現;但水平均衡須要利他。未來物聯網將是人類史上最大水平系統架構,垂直應用依然存在,可是最根本的低階連結與資訊傳遞功能,必須普遍存在與隱身於所有應用程式當中。

此外,為達到水平均衡,物聯網也必須更近似有機系統。當細胞複製時,會以DNA形式傳遞基本資訊,細胞結合後則形成自動機制階層,運用神經系統來建構與保護細胞結構,亦即人體內的水平整合形式。每個人身上皆存在無數細胞,韌性極高,不必「重新開機」亦可連續運作逾百年。因此打造基礎資訊與裝置架構時,必須先研究有機系統。

或許有人認為,網際網路具備有機系統特質。但今日網路多數流量均匯聚至少數極巨大的資料管線。最初的網路架構較為「扁平」,較接近點對點(Peer-to-peer)性質。過往頻寬需求相當低,最大流量僅來自訊息傳輸,後來由於豐富的影音與即時資訊迫使大型線路興起。

主從式架構為今日主流,背後大多由內容匯流者與大型線路公司推動。隨著產業進步,未來將逐漸回歸較扁平的架構,大型線路不會消失,繼續支撐高頻寬與即時需求。不過當物聯網聯網裝置數量破兆後,將出現多重資料流動路徑,這個巨大點對點平台的匯流頻寬將遠超過大型線路效能。

次世代物聯網挑戰艱鉅

物聯網的網路若無法規範,就會完全中立與隱形,後代甚至不會知道何謂「網際網路連線」,不過前提是各方必須對物聯網基本單位達成共識。若想為物聯網水平架構打造最低層技術,製造商得著手處理以下最根本的難題:

網路連結
  未來不會有單一獨大的網路連結標準,勢必由多種有線與無線標準並存,再加上各種專屬應用來串連物聯網內各種設備,而難題在於如何讓連結標準彼此構通,使用流通全球的資料單位。
電源管理
  愈來愈多以物聯網連結的設備將以電池供電,或運用能源採集(Energy Harvesting)技術,變得更容易攜帶且能源自給自足;有線設備必須提高能源效能,而難題在於如何以簡易方式,在這些裝置與設備中加入電源管理功能;無線充電將結合連結與充電管理。
資訊安全
  物聯網傳輸大量資料,故資訊安全至關重要,必須內建資安硬體與運用現有連結資安協議,鞏固物聯網安全;另一難題在於如何教育消費者,善用裝置內建的資安功能。
網路複雜度
  製造商希望擴大物聯網規模,涵蓋過往並無連結功能的裝置與設備,尤其是射頻(RF)編程相當複雜時,設計與研發必須簡易,才可能增加聯網裝置數量;此外,還要讓一般消費者在不需任何技術背景的前提下,也能設定與使用裝置。
產業迅速演進
  物聯網不斷變遷演進,每天都新增更多裝置,相關產業也尚在萌芽階段。業界面臨的難題在於其中有太多未知元素,包括裝置、應用和用途等一概未知,故必須在各個發展層面保有彈性。

因應上述挑戰,業界認為介於16~1,500MHz的處理器與微控制器(MCU)必須搭配各種應用,例如無線小型能源採集感測節點的微控制器,或是物聯網基礎架構的高效能多核處理器,同時還需要各種有線及無線連結技術,滿足市場多樣需求。最後則是各種感測器、混合訊號與電源管理技術,供物聯網與節能設計做為使用者介面。

進軍汽車/照明/穿戴式應用 物聯網將改變生活型態

無庸置疑,物聯網將改變你我生活、工作及玩樂方式,無論是廠房自動化、汽車連結、穿戴式人體感測器或家電;物聯網也將觸及生活各個面向,讓使用者能運用周遭網路主宰生活,依據個人環境及來自其他系統的資訊,時時變換與調整。

舉例來說,在物聯網環境下,汽車將能感測其他來車,避免事故發生,讓生活更安全;照明系統將依據窗外光線明暗調整,讓生活更環保;穿戴式裝置能偵測心臟病與中風可能發生,讓生活更健康。只是,邁向2020年的物聯網仍是條漫漫長路,但途中肯定處處驚喜。

因應物聯網發展,晶片商已推出許多解決方案,涵蓋有線與無線連結技術、微控制器(MCU)、感測器、類比訊號鏈與電源管理,同時也提供雲端系統方案,以加速建置物聯網環境。無論是智慧家庭、工業與汽車應用、電池供電的穿戴式電子、能源採集無線感測節點(WSN),相關業者皆須備妥各項軟硬體工具,方便各種裝置加入物聯網。

(本文作者任職於德州儀器策略行銷部門)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