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電視數位化 電視手機技術發展研討會現場實錄

近日來,電視手機掀起的層層熱浪,讓剛剛經歷了疲軟手機市場的業者們眼前一亮,他們期待著繼彩色手機、照相手機之後,電視手機能夠成為下一個賣點...
近日來,電視手機掀起的層層熱浪,讓剛剛經歷了疲軟手機市場的業者們眼前一亮,他們期待著繼彩色手機、照相手機之後,電視手機能夠成為下一個賣點。而根據IMSResearch報告則指出,2010年時全世界將有1.2億用戶收看手機實況電視節目,電視手機將演變成為不折不扣的「第五媒體」。  

 

針對電視手機的發展前景,本文特別於日前舉行「電視手機技術發展研討會」,分別就標準解析及系統設計的角度探討相關技術的發展,並分析其市場的未來性,以下為實錄內容。  

電視手機市場2007年見真章  

首先由拓墣產業研究所通訊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意珮(圖1)針對電視手機的市場前景進行探討。張意珮表示,要探討電視手機的前景,就必須先從全球目前手機市場的現況進行分析。她表示,現在手機市場成長動力來自於新興市場,例如拉丁美洲近幾年都保持50%的年成長率,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因為換機需求,也有26%的年成長率,但儘管如此,新興市場的動能仍有疑慮。而歐美等先進市場的換機熱潮,已經在去年上演,市場能量已經獲得充分釋放,今年還能不能維持換機熱潮,也是不確定的。  

根據預測,今年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只有小幅成長,成長率在10%左右。也因此,今年對於全球手機業者而言,將是發展的轉捩點。業者勢必面臨動盪不安的局面,整併之風也將延續。  

而電視手機產業,則是有著更複雜的產業架構。從上游的節目內容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網路商,一直到接收終端設備商,整個產業鏈比起現行的行動通訊產業複雜許多。包括該提供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內容在手機上播放、互動服務如何提供、付款機制如何處理,以及電視手機的技術標準,目前都不明確(圖2)。  

例如,在電視手機的網路傳輸上,就有二種方式,一是透過行動通訊網路,二是透過數位廣播。而在終端設備,也有諸多技術標準,也因為標準不確定,使得晶片業者的態度顯得較為保守。而在內容上,根據研究,用戶在手機上要看的,並不是一般電視的內容,每天的收視時間也大約只有10~20分鐘,如何針對這樣的收視習慣製作節目內容,是內容供應商的一大挑戰。簡言之,商業模式與技術標準的不確定,就是電視手機產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張意珮表示,這些不確定因素,最快要到2006年底才會消除,因此電視手機市場的成長,最快也將在2007年較有機會。  

以現行的行動電視傳輸平台來看,目前的2.5G、3G,或是PHS網路,都可以做到讓用戶收看電視節目,但是由於傳輸費用太高,在價格上勢必難以普及。而類比式的地面電視廣播,則是在手機上直接加入類比Tuner Module,就可讓用戶收視類比節目,但如此一來,電信營運商與廣播業者無利可圖,自然興趣缺缺。至於利用衛星作為傳輸平台的DVB-S技術,則可利用衛星無遠弗屆的特性,提供全方位服務,但是牽涉的相關系統過於複雜,技術難度太高,可行性也低。  

相較之下,數位地面廣播則是可行性較高的傳輸平台,使用移動接收STB,或是在手機上置入數位Tuner Module,即能收視數位電視節目,目前已經有多國針對汽車用行動電視進行節目播送。張意珮表示,其中較有商用化機會的,則是DVB-H、DMB、ISDB-T等三種技術標準,美規可能採用DVB-H與DMB,但仍有許多角力與變數。而在北歐各國,可能於今年中期,就將進行DVB-H的播放。  

至於在電視手機的零組件需求方面,與一般手機不同的,就是增加了TV Tuner、Decoder,以及Demodulator。而電池則是目前電視手機的瓶頸,需要支援更長的收視時間,而顯示器則需要夠快,機構也需要為了電視收視,設計成可以轉為橫式。  

在電視手機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方面,TI目前提供了「Hollywood」晶片,搭配其OMAP處理器。而PHILIPS則有「TV on Mobile」晶片,搭配其Nexperia PNX4008 MPEG Source Decoder。  

張意珮指出,目前電視手機最常受到的質疑,就是「誰要在這麼小的螢幕上看電視?」答案則是:在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就需要看電視手機。然而,一般來說,目前電視手機的用戶反應並不太好。NOKIA在今年做過一次測試,顯示出對於電視手機稍有興趣的使用者,大概佔四成左右,而前期使用者可能只有一成,普及階段的使用者,則可能只有二成五。因此,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電視手機的經濟規模尚未出現。  

從目前各國推動情況來看,在歐洲,NOKIA正積極主導歐洲的行動接收實驗測試計畫,而韓國的DMB則是已經正式進入商用化,有兩大手機廠三星與LG投入,使用衛星傳輸的S-DMB已經正式進入商業營運,而利用地面廣播的T-DMB,LG與三星也在去年11月先後推出多款電視手機。  

深入探討DVB-H標準  

目前較常見的電視手機標準有四個,包括ISDB-T、DMB、DVB-H及MediaFLO,德州儀器消費電子產品部門資深工程師陳德宇(圖3)表示,以地域性來看,歐洲地區多是採用DVB-H、DMB,美洲地區多是DVB-H、MediaFLO,亞洲地區則相當複雜,有DVB-H、DMB及ISDB-T,其中,亞洲地區最多人口、最大市場的中國大陸是以DVB-H、DMB為主。可見在此四種標準中,DVB-H的涵蓋範圍最廣。  

此四種標準同樣採用OFDM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OFDM可在相同頻帶上提供更大頻寬,可說是相當重要(圖4)。針對廣為採用的DVB-H作更深入介紹,陳德宇表示,DVB-H是由前身DVB-T發展改變而來,若比較DVB-H與DVB-T,主要差異在於DVB-T使用環境在室內、家庭內,為固定式,但DVB-H應用於手機上,屬於移動性、不受環境限制,而家中電視通常多達100個頻道,但在手機上可能只有10個頻道;在觀看時間上,觀看DVB-T節目可長達數小時,但DVB-H則只有短短幾分鐘或數十分鐘,多是利用通勤時間;在耗電方面,DVB-T不受要求,但DVB-H通常一顆電池只能提供4小時觀看時間。  

對於台灣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花費4小時時間在手機上看電視,但對歐美地區來說是很必要的,陳德宇表示,歐美地區幅員廣大,其通勤範圍多是跨國性,時間常長達數小時,若又加上球季開打,電視手機勢必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陳德宇並表示,DVB-H是充分地與DVB-T向後兼容,這點非常重要,因DVB-T可加速DVB-H的發展,因為DVB-T在歐洲及其他很多地區已有基礎建設,以其原有設備花費少許金錢,便能升級至DVB-H,所以雖然目前DVB-H比DMB發展速度來得慢,但DVB-H將會快速拓展。  

DVB-H比起DVB-T有許多優勢,陳德宇表示,DVB-T TV Tuner須消耗500mA~800mA,但DVB-H加入Time Slicing技術,使得DVB-H TV Tuner可少於100mA;DVB-T支援2K、8K Mode,DVB-H則再加入4K Mode,增加其移動性;另外,DVB-H還加入MPE-FEC技術改進C/N和Doppler表現,及以TPS(Transmission Parameter Signaling)技術改進SNR,提高畫面品質。  

嚴苛考驗來自手持式問題的解決  

第三場由中環公司通訊部副總經理石佳相(圖5)針對電視手機系統設計進行探討。石佳相表示,目前在電視手機的系統設計上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電力問題:由於收看電視節目的時間較長,省電就成為電視手機的關鍵。其次則是收訊問題,由於電視手機為手持式裝置,天線體積小、沒有指向性,而且使用者會常常在室內等收訊不良的場所,如何保持收訊品質,也是一大問題。而DVB-H技術的任務,就是要相容於DVB-T,並解決手持使用所產生的問題。  

石佳相指出,DVB-H技術即是針對手持式數位電視而發展的技術。「手持」的定義,是跟著人走,使用環境包括室內、室外的地面層、無指向性天線、慢速移動,也可能在車輛中高速移動。而數位電視在「行動」與「移動」狀態下接收時面臨的考驗又不相同。「行動」指的是人的移動,但不是高速移動。而「移動」指的則是高速移動,例如在汽車或電車上的移動。最嚴苛的考驗就是在於手持式的問題解決。而DVB-H即是使用Time Slicing技術解決電力問題。Time Slicing同時解決省電與Hand Over的問題。石佳相指出,使用IPDC技術,可使電視得以行動化,但仍需要重新定義DVB-H畫面、內容的呈現。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