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衛星 衛星通訊 數位落差 Starlink 資策會 航太驗證 產業鏈

低軌衛星放眼全球 台廠聚焦衛星與地面設備

2021-11-01
低軌衛星通訊發展已行之有年,自Elon Musk的Starlink引領話題後,帶動更多營運商相繼投入衛星發射,可望成為科技產業新脈動。過去針對太空產業,台灣主要聚焦於衛星與地面設備,隨著國際情勢發展,台廠能否發揮所長、躋身太空產業鏈,受到各界關注。

根據2019年國際電信聯盟全球數位落差報告指出,全球沒有上網服務的人口比重達49%,這些人口分布在最低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然而,在已開發國家中,也有13%人口目前無法享受上網服務,這意謂著地面通訊仍存在缺口以及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有別於地面通訊,低軌衛星在訊號覆蓋範圍擁有顯著優勢,且訊號品質不易受到天災人禍影響,依照布建的衛星數量,最終可達到全球覆蓋的目標,進而成為其發展契機。

圖1 全球寬頻上網仍存在服務缺口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曾巧靈指出,低軌衛星服務營運商主要四大業者,包含美國太空公司SpaceX的Starlink、英國政府跟印度巴帝電信公司合資的OneWeb、加拿大傳統電信營運商Telesat、美國電商巨頭Amazon的Project Kuiper。其中最積極屬Starlink,該公司已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破萬顆的衛星布建計畫。

圖2 低軌衛星服務營運商主要四大業者,包含Starlink、OneWeb、Telesat、Amazon Project Kuiper

從台灣衛星通訊產業鏈來看,可發現我國過去主要投入衛星廣播電視、氣象和遙測等相關服務並以科研衛星為主,在衛星製造整機和系統方面,雖然有衛星布建的需求,但是過去台灣鮮少有民間業者參與製造,因此缺乏相關商用機會。至於衛星通訊方面則相對缺乏,目前仍傾向代理國外服務,相關產業將著重於衛星本身與地面設備製造,包含零組件供應、系統組裝等。

圖3 台灣衛星產業將著重於衛星本身與地面設備製造,包含零組件供應、系統組裝等

曾巧靈說明,在零組件方面,台灣產業鏈將產生新的進展,如衛星之間需透過雷射光通訊相關裝置進行通訊,預計未來隨著更多衛星星系布建,在成本持續壓低的情況下,台灣供應鏈有望嶄露頭角,尤其是雷射光通訊裝置中的元件需求,包含光學單元、雷射單元、控制器等。此外,新的天線設計如平板式陣列天線、超材料平板天線,隨著技術日趨普及,將帶來成長空間。雖然現階段產生新的採購需求,但運用在衛星上的零組件,需要通過嚴謹的航太測試,然而這些相關驗證台廠相對缺乏,因此構成台灣踏入產業鏈的門檻,是未來亟需克服的挑戰。

圖4 新興零組件發展推動供應鏈採購新需求

地面設備則較無航太認證的限制,雖然數量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主要的低軌衛星業者大都使用專利技術,未來更多業者相繼投入後,可以預期,若沒有統一產業標準規格,市場相較零碎,難以產生經濟規模,導致業者需要針對單一廠商進行客製化產品服務。但是對於新興零組件而言,只要有新的元件、材料導入,仍有龐大商機。

最後,曾巧靈強調,地面設備逐漸朝向高頻服務發展,過去台灣長期耕耘行動通訊領域,因此未來可轉換如5G和相關技術成品化之經驗,將其運用在低軌衛星上,進而產生綜效。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