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最後一哩銅纜傳輸率 G.fast加速實現光纖到家

為了解決最後一哩的光纖建設困境,電信運營商積極發展G.fast技術,發揮銅纜的最高價值,藉此有效降低建置成本,並提升建設時效性。
為滿足用戶對高速上網速率需求增加,並與有線電視業者、4G無線業者競爭,電信運營商積極部署光纖網路以維持網路優勢,但實際上接近客戶端的光纖布放工程面臨不易建置問題,因此在兼顧服務提供時程與建設成本下,利用既有銅纜延伸光纖網路對於電信運營商是項重要課題。G.fast技術在這種需求下快速發展,除了可以利用銅纜傳送超過100Mbit/s速率外,也讓銅線的剩餘價值更加提升。以下將介紹G.fast技術特性與運營商發展現況,以及實際使用時所面臨時的挑戰與議題。

解決最後一哩困境 FTTdp應運而生

依據市調機構Point-Topic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全球寬頻用戶數約為七億兩千萬用戶,光纖到家(Fiber-to-the-Home, FTTH)用戶數至少佔9%,FTTH用戶季成長率至少為16%,因此顯示全球電信業者受到客戶高速頻寬需求,已全力擴大FTTH寬頻網路的建設。

然而,實際上在最後一哩的光纖建設上面臨了成本議題、道路開挖不易、大樓管道壅塞以及入戶困難及影響屋內裝潢等議題,為了更具經濟效益提供高速寬頻上網服務,充分利用既存銅線之價值,因此衍生FTTdp(Fiber-to-the-Distribution Point)架構的應用概念(圖1)。

圖1 FTTdp架構介紹

FTTdp主要是將FTTEx(Fiber-to-the-Exchange)、FTTC(Fiber-to-the-Curb)光纖再更往用戶端推進,光纖終點與銅纜起點的DPU(Distribution Point Unit)設備已非常接近用戶住家,例如放置樓層電信箱或大樓電信室,大幅縮短銅線距離以提升連線速率,DPU上行光纖介面可採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或是GE(Gigabit Ethernet)技術,DPU下行銅纜介面初期主要仍為VDSL2(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2),並採用向量(Vectoring)技術及綑綁(Bonding)技術來提高接取頻寬與距離。

G.fast關鍵技術特性

為了滿足電信業者提供高速服務之需求,ITU-T組織近來發展下一代的銅纜接取技術,以提供Gbit/s等級的頻寬,技術命名為「FAST(Fast Access to Subscriber Terminals)」,並於2014年完成G.9700與G.9701標準制定,後續ITU-T將協同寬頻論壇(BBF)增修網路維運與管理相關功能內容。以下為G.fast關鍵技術特性:

(1)高速性能
標準規範小於100公尺時須提供500Mbit/s到1Gbit/s的下、上行總和速率,以及100公尺提供500Mbit/s、200公尺提供200Mbit/s作為基本需求。

(2)頻帶寬度
標準已完成106MHz的制定,至於212MHz只提出框架,尚未有明確內容。標準建議可依據應用需求設定起始及截止頻率、調整頻帶功率強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以及利用Notching或Masking方式避開特定干擾之頻帶通道。

(3)多工機制
採用STDD(Synchronous Time-Division Duplexing)機制,下、上行訊號傳輸時使用相同頻帶,可避免線路間NEXT (Near-End Crosstalk)的干擾。在TDD模式下,可依需求彈性調整下、上行速率所使用之時槽比例,下行與上行比例可從9:1到3:7,並同時支援低功率模式及不連續運作模式,以降低設備所需功耗。

(4)調變機制
與VDSL2相同採用DMT (Discrete Multi-Tone)機制,通道寬度(Sub-Carrier Spacing)為VDSL2的十二倍(51.75kHz),訊號取樣頻率也提升十二倍(48kHz),同時限制每個通道只能承載十二個位元。

(5)實體層重傳機制
提高抵禦突波雜訊的能力(可達10ms以上),避免影響傳輸速率,以及維持低延遲(Delay)需求。

(6)遠端串音干擾消除技術
Vectoring技術應用在長距離電路來說效果較佳,主要原因為電路衰減的影響比重將超過串音干擾,然而G.fast應用距離較短,且使用頻帶也較高,因此G.fast的Vectoring技術相較VDSL2會更加複雜。標準初版僅先制定線性的預編碼並應用於106MHz上,未來在212MHz的高頻帶上,僅採用線性的預編碼恐不足以將干擾的影響抑制下來,因此G.fast下一版標準也將發展非線性的預編碼,用以克服在更高頻帶的串音干擾。

(7)線上參數調整機制
在G.fast制定的OLR(On-line Reconfiguration)功能中,延用VDSL2的Bit swap、SRA(Seamless Rate Adaptation),並新增三項功能,分別為TIGA(Transmitter Initiated Gain Adjustment)、RPA(RMC Parameter Adjustment)及FRA(Fast Rate Adaptation)。TIGA是使VCE(Vectoring Control Entity)可調整下行Pre-coding中的通道增益,以因應欲消除之串音干擾;FRA類似於VDSL2中制定的SOS機制,用以處理雜訊過強時,可緊急調低速率,提升線路保護能力;FRA則可用於調整RMC(Robust Management Channel)控制通道的Tone Set以及Bit-loading等相關參數。

(8)用戶端遠端供電技術
G.fast主要實作有IEEE 802.3af/802.3at與ETSI 101548兩類技術標準,其中IEEE標準較早完成制訂的標準,因此相關產品較成熟,主要應用在家庭用戶端設備,例如網路電話或是功耗較低的戶外設備,例如影像監視器。

ETSI標準於2014年9月才完成標準制訂,因此相關產品尚未成熟,主要是由用戶端提供電力給遠端設備,例如DPU或者xDSL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設備等。

為了因應未來寬頻網路需求,ITU-T已規劃G.fast結合Bonding技術提供高速服務與延伸距離,另外依此頻寬需求趨勢,設備商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已於實驗室階段展示其技術--XG-FAST。其功用可將頻帶提升至350MHz以一對線提供下、上行總和速率2Gbit/s的頻寬,二是將頻帶一舉提升至500MHz並結合兩對線Bonding技術,目標是提供下、上行總和速率10Gbit/s的連線頻寬。

地理/文化差異 營運商布局G.fast大不同

全球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因此對寬頻網路建置方向也不相同。亞洲電信運營商例如韓國、日本、中國以光纖建設為主軸,可有效一步到位提供用戶高速寬頻服務;而北美建置同軸電纜(Cable)時程較早及成熟,有線電信運營商使用同軸電纜建設佔盡天時地利優勢,電信運營商則在光纖與銅纜配合建設下快速提供客戶高速服務,以加強市場競爭力;歐洲電信運營商住宅散居、寬頻網路建設較晚、人工費用較高等因素,大都以銅纜為布建要角。

而從2012年以來,G.fast銅纜發展主要以歐洲電信運營商最為積極。根據資訊顯示,歐美電信運營商多年前已在G.fast研究著墨許多,2012年結合華為與ALU系統廠商展示G.fast雛型設備能力,2013年提供實際網路電纜線測試,2014年提供少量實際客戶試用。

綜合上述可知,G.fast技術不再侷限於理論研究和實驗室展示,而是開始走向真正的實用化和布建。現階段,領先歐美電信業者如瑞士電信(Swisscom)、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預計將於2015年第3季啟動G.fast網路試運行,2016年至2017年將開始進行商用,以下為領先電信運營商之推展過程。

英國電信目標制定二階段標準

2013年6月英國電信啟動基於G.fast 1Gbit/s接入的FTTC實驗局,接著帶領歐洲電信業者與Vendor組成GOLD(Gigabits Over Legacy Drop)組織,極力研究G.fast潛在應用與標準技術,期能再提高銅纜頻寬與距離。

GOLD組織將繼續研究Multiple Giga銅纜接入技術,目標制定G.fast第二階段標準(212MHz),預計可提升G.fast在密集城市區域實用性,如交接箱、集合式住宅等應用。依據公布的實驗數據:在十六對電纜條件下,100公尺可達1Gbit/s、480公尺可達170Mbit/s。近來英國電信已成功實現在劍橋Huntingdon的G.fast試用,此次試用為開放性,預計連接兩千戶家庭和企業,並支援330Mbit/s的連線速率,預計在未來10年內支援至500Mbit/s速率。

瑞士電信加強G.fast穩定性

瑞士電信在2014年6月開啟G.fast商用實驗局,主要關注在長距離銅線情境下以及老舊電纜、強干擾環境下G.fast技術的表現,允許客戶在FTTS(Fiber-to-the-Street)或是FTTB(Fiber-to-The-Building)場域光纖鋪設到距離建築物大約200公尺處。瑞士電信2015年4月啟動在索洛圖恩(Solothurn)的Bibern村莊為第一個試用地區,支援高達500Mbit/s上網速率。

圖2為G.fast技術之FTTdp應用規劃情境,光纖網路連接機房端之設備,再從最接近用戶的光纖出線口連接至G.fast DPU的光介面,後續改採銅線以G.fast技術提供用戶超高速寬頻網路。

圖2 G.fast技術之應用情境

G.fast布建情境與挑戰

電信運營商以G.fast技術發揮最大可供裝距離在200公尺內作為考量,估計可能供裝之G.fast DPU位置有大樓樓層、用戶屋外(非大樓)、大樓電信室;而針對戶外之電信箱,因連接到用戶之線路數量較多,若使用G.fast技術之用戶無法收納在同一部G.fast設備時,將存在串音干擾議題,效能將嚴重受到影響。

情境一為光纖布建到大樓的電信室,大樓內因故,如管道壅塞,無法布建光纖到用戶宅內,因此於電信室建置多埠的G.fast DPU設備,並透過大樓內的垂直及水平銅纜與用戶端設備相接。由於一般大樓電信室已可提供設備電力,因此G.fast DPU不需要具備遠端供電能力。但仍須考量下列議題:

(1)DPU埠數
目前G.fast多埠設備研發的埠數以16、24埠居多,未來應有更高埠數的需求。

(2)與既有VDSL2共存
考量初期採用G.fast技術供裝僅有少數用戶,倘若大樓內總寬頻用戶數低於G.fast DPU的埠數,則可考慮將既有VDSL2的用戶全數改接收納至G.fast DPU設備,避免VDSL2與G.fast相互干擾影響效能。未來若G.fast使用用戶增加時,則可更換埠數較高的設備使用,或者以降低干擾方式來解決。

(3)提升設備Vectoring效益
多埠設備會發生G.fast自我干擾的問題,須採用Vectoring串音消除技術解決,但設備Vectoring效益優劣將影響G.fast連線速率,因此Vectoring實作上必須要做到接近單一電路連線性能為最佳目標。

情境二為光纖布建到大樓的樓層處,因此可於樓層建置G.fast DPU再經水平銅纜到用戶宅內,通常此種應用情境以單埠的G.fast DPU設備為主,但須考量G.fast DPU設備的電力須由用戶端設備採遠端供電技術來提供。

情境三則是光纖布建到建築物外,採用壁掛式屋外型的G.fast DPU設備,經由用戶電話線接至用戶端設備。與情境二相同,採用單埠的G.fast DPU設備與用戶端遠端供電技術供裝。因G.fast建置於戶外,為避免屋外溫濕度環境使設備受損或加速老化,G.fast DPU設備須能承受更嚴苛的溫濕度要求,並且須具備防水與防塵的能力。

加速標準制定 推動G.fast布建

寬頻網路建設雖然從銅纜技術加速走向光纖技術,但全球電信運營商礙於建設成本及管道障礙考量,光纖到家網路仍需要時間方能逐步實現。以銅纜網路接取到用戶家中,爭取成本效益及建設時效性有其優勢。近期可採用VDSL2技術,並搭配Vectoring技術、Bonding技術來提供200∼300bit/s之頻寬;或採用G.fast技術,在100公尺內提供500Mbit/s之頻寬。G.fast技術目前正進入產品開發階段,許多進階功能尚未完備,仍有待標準完成制定後相關廠商之開發。

(本文作者皆任職於中華電信研究院寬頻網路研究所)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