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 GaN AC壓降 iTCM 伺服器 電源供應器

TI GaN高密度設計解決AC壓降復原問題

2024-04-09
資料中心伺服器電源供應裝置斷電會導致娛樂、金融交易甚至到家庭保全系統等一切全部停擺。開放式運算項目(OCP)的V2供電架規範等規定強調了使用穩健AC壓降控制演算法來減少伺服器停機時間的必要性。此外,由於使用傳統的連續導通模式控制,因此需要使用符合資料中心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以在輕負載下以峰值效率改善功率因數校正(PFC),同時縮減被動元件,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TI開發出氮化鎵(GaN)高密度設計,採用雙相整合式三角電流模式(iTCM)PFC。

在高頻下運作的低值電感器可達到此設計的高效率(>99%)和功率密度(120W/in3)。這種小型電感器在AC壓降復原方面存在獨特的問題,因為僅僅幾微秒的開關開啟時間就可能產生超過70A的開關電流。此外,任何時間上的延遲都會造成顯著逆電流,加重阻礙PFC復原。若要將電流位準維持在安全幅度並防止逆電流,就需要開發出AC壓降和復原問題的新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的拓撲結構使用兩個相位,相位差180°,並具有一個單一DC阻隔電容器Cb,利用兩相位架構提供的漣波電流消除,並降低Cb中的均方根(RMS)電流應力。Lb1和Lb2的尺寸適合處理TCM運作所需的高頻AC漣波電流,消除TCM所用電感器需要的DC偏壓負擔。在存在零電壓切換(ZVS)所需的高通量擺幅時,使用Lb1和Lb2的鐵氧體磁芯有助於確保低損耗。Lg1和Lg2的值大於Lb1和Lb2(約大10倍),這可防止大部分高頻率電流流入輸入來源,進而改善EMI。此外,Lg1和Lg2中的漣波電流減少,即可使用低成本的核心材料。

AC壓降技術的第一個難題是,當AC輸入電壓消失時會產生逆電流。由於圖騰柱PFC拓撲結構的所有開關皆為雙向,作為同步整流器運作的FET在移除AC時,必須盡可能快速關機。關機可防止負電流產生,負電流會使輸出電壓放電,而減少可用的保持時間。此外,關閉同步整流器時的任何重大延遲也會造成大電流突波,進而觸發過電流保護(OCP)。

第二個難題是復原AC後恢復PFC運作。此事件的核心問題是因為PFC上的旁路二極體會將輸出電壓充電至輸入正弦波峰值,使輸出電壓降到此高峰值以下時最容易發生,尤其在高線路上。發生這些事件時,轉換器沒有停止電流的機制,因此會造成突波電流極大。事件期間控制開關不當會造成電感器飽和,引發OCP事件及進一步放電輸出電壓,使情況惡化。這段時間內需要精準的控制演算法,此需求再次因iTCM拓撲結構的高頻運作點以及用於Lb1和Lb2的小值電感器而倍增。

為了精準確定AC輸入是否存在,解決方案使用虛擬AC輸入訊號監測實際AC輸入的完整性。此虛擬訊號透過測量輸入電壓振幅、頻率和相位而產生,以便在正常運作過程中近乎完美地追蹤實際交流輸入的50和60Hz元件。透過比較實際輸入和虛擬輸入,系統可以輕鬆辨別是否存在AC輸入電壓。兩個訊號之間的差異如有任何突發變化,都表示發生輸入暫態事件。此暫態事件可用於偵測AC輸入電壓損失及復原狀況。

管理壓降和復原程序的狀態機在啟動時,系統會經過初始化週期(同步初始化),RMS輸入電壓幅度於此期間確定。其會使用軟體鎖相迴路(SPLL)來確保Vac,virtual的相位與Vac,actual相符。一旦SPLL鎖定(同步開啟),處理器將監控Vac,actual/Vac,virtual之間的比率。如果此比率小於目標閾值,則系統會宣告中斷事件,切換會立即停止(停止狀態)。此時,系統將清除發生的所有故障並進入待機狀態(就緒),在此狀態下,系統將監控Vac,actual/Vac,actual比率,以確定比率何時高於恢復閾值。一旦狀態機確定AC復原,其將立即恢復切換並重新同步SPLL (恢復狀態)。將Vac,actual/Vac,actual比率搭配SPLL使用,演算法可以確定任何輸入電壓或頻率的AC壓降和復原時間。此外,由於演算法始終監控Vac,actual/Vac,actual比率,其能夠比傳統的位準型解決方案更快回應,後者會偵測AC輸入電壓何時歸零。壓降的位準型架構監控可能會產生延遲,造成大電流突波及顯著逆電流。

在AC壓降和復原事件期間,以前述演算法執行雙相iTCM圖騰柱PFC,在60Hz下,AC輸入電壓為230VRMS,輸出電壓為400V。負載為5kW(400V,12.5A)的恆定電流,並有20ms AC壓降事件。為了呈現系統最差情況下的應力,已將AC移除,使其在AC線路週期峰值時回流。這是最差的突入電流情況,因為當AC

線路峰值超過VOUT時,輸入旁路二極管將導致輸出電容器中產生顯著的突入電流。

除了AC壓降,此設計亦提供低THD、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及快速負載暫態響應。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