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 車輛智慧化 環境智慧化 AI

車輛/環境智慧加油門 台灣自駕駛出沙盒奔向國際

2024-12-23
在自駕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之後,環境的整備與法規的完善、驗證規範成為布局的重點,自駕車的商業化加速,台灣需要在政策、技術與產業間找到更高效的協同方式。

隨著全球自駕車應用快速發展,自駕車上路已是時間問題,在自駕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之後,環境的整備與法規的完善、驗證規範成為布局的重點,台灣也在積極投入相關的實驗場域與政策規劃,國家實驗研究院成立國家智駕測試實驗室承擔的自駕車性能與安全測試。自2019年起,配合經濟部推出的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條例,於台南建置試車場,為實驗用車提供測試驗證的基礎環境。

美中兩國近期的自駕車發展速度令人矚目,美國的Waymo和中國的百度Apollo已在開放道路上測試多年,並進一步推動了商用化試營運,在自駕發展的測試、空車運轉、試乘體驗、商轉等四階段上,已經正式進入第三至第四階段,相較之下台灣一直維持在第一與第二階段,進度明顯落後。台灣智駕測試實驗室計畫主持人謝明霖博士表示,台灣目前鼓勵自駕車創新技術的測試與應用,並以「沙盒」方式允許廠商在特定場域內進行試驗。從園區內的無人接駁車到夜間專用道的自駕巴士,逐步累積相關經驗。

台灣智駕測試實驗室計畫主持人謝明霖博士表示,自駕車的上路可分為車輛智慧化與環境智慧化兩個方向

台灣自駕車商轉推進謹慎保守

目前,台灣自駕車的發展處於第二階段,即空車測試階段,尚未進入載人試乘體驗階段。謝明霖說明,在政策規範下,所有上路的自駕車必須通過性能與安全驗證,經濟部專家委員會核定後,才能取得試車牌。然而,受限於條例規範,現行測試車輛的速限普遍低於30公里/小時,這對於模擬真實道路場景而言是一大限制。

眾所周知,台灣交通的複雜性高,如狹小的街道、多樣化的交通工具,以及民眾對自駕技術的容錯度,皆使得自駕車上路面臨諸多挑戰。相較於美國或中國已在進行的商用Robotaxi試運行,台灣自駕車的應用場景目前仍以封閉園區或定點接駁為主。

美國與中國的進展得益於政策鬆綁與技術積累。例如,美國在開放道路上允許較高的測試速限,而中國則透過大規模城市試點來測試Robotaxi服務。然而,台灣的實驗條例多數採取保守路徑,限制了測試車輛的時速和行駛場域,進而影響技術的驗證與推進。謝明霖解釋,經濟部已著手建設更大型的測試場域,新設場域將容許速限提升至50公里以上,為台灣的自駕車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車輛/環境智慧化不可偏廢

謝明霖進一步提到,自駕車的上路可分為車輛智慧化與環境智慧化兩個方向。台灣在這兩方面均有投入,但面臨不同挑戰。讓車輛更聰明需要提升車載AI的算力與感知能力,而讓環境更聰明則需要布建智慧交通設施,例如路側攝影機與車聯網基礎設施(如CV2X設備),車輛智慧化是產業努力的方向,環境智慧化則需要公權力的投入,除了基礎建設之外,也需要鼓勵帶動產業的投資發展。

台灣自駕車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在於國際標準化與認證合作。謝明霖強調,由於台灣缺乏大型整車製造商,多數業者專注於零組件與次系統的研發。國家智駕測試實驗室與德國萊因合作取得ISO 22737低速自駕車功能車標準的場域認證,為國內廠商提供了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另外,實驗室正致力於協助本土廠商進行國際標準的預測試,縮短進入國際供應鏈的時間與成本。

台灣未來應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將自駕車技術與全球標準接軌,包括圖資建設與車聯網等基礎建設領域。例如,內政部地政司正逐步推進高精地圖的建置,但由於進度緩慢,短期內仍以區域性有專案支持的地區為首要建置目標。

自駕車驅動未來 台灣需積極投入

總體而言,台灣的自駕技術在政策支持與產業推動下,雖然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但仍具備一定潛力,搭配台灣ICT產業的優勢與基礎。隨著更大型測試場域的落成與國際標準的逐步接軌,未來台灣有望在特定應用場景中找到自身定位。

然而,面對美中兩國的競爭,自駕車的商業化有可能較原先預期的更快成真,台灣需要在政策、技術與產業間找到更高效的協同方式,並展現高度的彈性,確保可以快速跟隨國際主流趨勢,實現自駕車商業價值與國內產業競爭力。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