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半導體相關業者來說,各式先進製程之演進一向是左右技術與市場發展的關鍵。不過,隨著製程一路向前,也有迥然不同的作法可望問世,進而帶來通盤改變。而3D IC便是其中之一。
對半導體業者而言,只要能兼顧高效能、低成本與小尺寸的特性,通常便能在此領域攻城掠地、站穩腳步。而在過去的作法中,則多以製程演進為最大關鍵,隨著製程持續演進,便能提供更具效能、更便宜與更快問世的產品。
而在消費性電子(CE)產品持續被期待能提供更多樣功能的同時,也被要求能做得更小、更輕和更便宜。因此,半導體產業的重大挑戰之一,即是如何找出整合設計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時能滿足現有或未來各種應用所需。正因為電子產品已從單一應用功能發展為多樣化的應用功能,為了在有限的尺寸中裝入更多的功能,整合性的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 SoC)就成了過去幾年中致力發展的解決方案。
技術持續演進 晶片整合方式紛陳
然而,目前SoC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例如類比與數位等不同生產技術的功能,不易透過SoC製程整合在一起;又或若要將這些功能勉強整合在一起來生產SoC,將會產生成本太高的問題。另外,SoC的問世時間,也同樣是一大挑戰。
尤其該種技術先天上適合量大且生命週期長之應用,因此問世時間一向較長,也成設計快速汰換產品之致命傷。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的兩難問題,業界進而催生了稱為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的解決方案。SiP能將不同的元件透過封裝技術整合在一起,為最終產品提供小而多樣功能的解決方案。但不幸的是,當封裝需求變得更複雜時,現有的SiP技術也遭遇到運作速度、功耗和尺寸等設計上的瓶頸。
為了讓微型化的路能繼續走下去,今日的封裝技術已走向三維的設計方式。此三維的設計技術雖有助於提升如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的應用效率,但其周邊互連介面能力的好壞卻又會是另一個限制因素,同時其成本也相當高。此外,採用三維封裝雖能將各種晶片整合在一起,但因晶片與晶片之間的連結線路過長,進而會產生運算速度慢、高熱和時序一致性等議題。
TSV問世 立體封裝技術旋風再起
值得慶幸的是,矽穿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術在近期逐步成熟。TSV是一種能讓三維封裝遵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演進的互連技術。它的設計概念其實是來自於印刷電路板(PCB)多層化的設計策略。
過去透過邊緣走線的方式來連結晶片或封裝元件,讓訊號的傳遞須要經過很長的距離;相較之下,TSV透過將兩、三層的晶圓堆疊在一起,並透過金屬性孔洞的通道來進行垂直性的接線互連,能夠將邏輯、記憶體和類比等元件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運作起來就像是SoC,但又能克服SoC所面對的瓶頸。
圖1中比較了三種方法之間的差異所在,在SoC中,多顆晶片的功能都以矽製程整合在單一晶片中。SoC能提供極佳的效能及功耗表現,但開發成本相當地高。由於消費性市場對整合功能的要求愈來愈複雜,SoC的開發時程也愈來愈長,如動輒12~18個月,但產品生命週期卻很短(可能只有半年)。
|
資料來源:Sematech and Gartner (04/2009) 圖1 3D製造解決方案比較 |
在SiP領域中,多顆晶片被包在單一封裝當中,並透過基板的打線來連結。SiP讓產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問世,因為每次開發時不須等待不同矽功能的設計,製造商只須選用現有的晶片即可。不過,採用SiP的開發策略,製造商不得不犧牲效能及功率上的表現,因為元件互連的線徑較長,反應速度也會變慢。 而3D TSV則因個別晶片或晶圓被垂直地堆疊,並以垂直的矽穿孔通道來互連。
在圖1的比較中,可以看出TSV的價值定位。使用TSV的3D互連方法,同時兼具了SoC在效能和功率上的優勢,以及SiP在成本和快速上市的好處。3D TSV能支援異質的晶圓技術,而且不須增加太多的製程步驟就能夠達成。
TSV雖具優勢 挑戰亦存在
相較於其他半導體生產製程技術,TSV技術能提供許多勝出的優勢,舉例來說,它能提高效能表現,為垂直互連提供更短的訊號路徑,也能增加互連頻寬,以更短的訊號路徑改善訊號效率。至於縮短走線延遲的優勢,則可克服過去水平、平面式互連造成的電阻及電容延遲議題,並由改採垂直互連獲得改善。提高封裝密度部分,則透過穿孔通道互連的薄型晶片堆疊,能夠更有效利用空間。
TSV的另一項優勢是可以縮小尺寸,採用區域陣列式垂直互連的作法,比起打線接合或導線架封裝都來得更省空間。當然,它也能比SoC更快上市。利用已有的晶片或晶圓來進行堆疊,TSV可以將開發時程有效縮短。TSV獨具的彈性晶圓製程,也讓採用不同生產技術的晶圓(如記憶體和邏輯元件)能夠進行互連。
不過,在TSV能成為市場主流前,仍得克服不少的挑戰。從目前市場上仍未出現最佳的TSV解決方案,便可看出此技術尚未全面成熟。由於先進的產品要求TSV的孔洞通道尺寸要做到更小,業界仍在尋找最適合的作法。有兩個主要的製程技術在競爭主流的地位,一是前穿孔(Via First)製程,一是後穿孔(Via Last)製程。
Via First/Via Last各擁一片天
所謂Via First製程是在晶圓製造步驟之前完成矽穿孔,而Via Last製程則是在封裝生產階段以雷射鑽孔方式進行矽穿孔步驟。Via Last製程的優點是可以不改變現有積體電路的流程和設計,不過,相較於採用蝕刻技術的Via First製程,其孔徑規格會比較大,造成晶片所能容納的腳數有限,故較適合低腳數的應用產品如Flash或影像感測器,至於小孔徑的Via First製程則適合高性能的微處理器。
設計/測試逐日演進
除了選擇適合的製造方法,另一個挑戰是關於TSV的設計與測試。由於有很多不同的設備製造商,TSV的設計需要一套共通標準規範,讓最終產品的開發者在設備的選擇上能不受限於特定廠商。此外,測試方法如內建自我測試(Built-in Self-test)和設備需要更廣泛地被使用,以因應愈來愈複雜的設計挑戰。對於自動化工具(EDA)公司來說則是很好的機會,他們的開發工具將有助於讓類比、邏輯和記憶體等不同元件緊密地整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為了降低市場上的開發成本與加速TSV的建置速度,半導體產業已組成TSV協會- EMC3D,此協會已致力於發展TSV的產業生態體系,以因應目前TSV建置成本仍過高及先進製程的發展議題。
TSV應用漸拓展 終端普及勢在必行
從表1可以看出,TSV的應用領域涵蓋各個面向,而影像感測器和微機電系統(MEMS)等應用已率先導入TSV製程技術,例如東芝(Toshiba)的TSV相機模組已用在諾基亞(Nokia)的一些最新款手機當中。
但是否採用TSV,最終還是要看建置成本和應用市場的接受度。Gartner預估在2010年中可以看到影像感測器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堆疊的應用,以及記憶體、通訊晶片、繪圖晶片的應用。2011年則可望看到多核心晶片、功率元件和放大器,以及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的應用。太陽能電池也是未來的重要應用領域。
隨著應用的普及,TSV將為生產設備、材料、服務及設計供應商提供可觀的商機。到了2013年時,Gartner預估與TSV相關的製程設備市場將達到近10億美元,同時材料市場也將拓展到約5億美元;隨著TSV的應用愈來愈普及,晶圓廠、半導體組裝和測試服務市場的營收屆時也將可望達到20~30億美元。
1970年代,多層式電路板技術讓VCR、卡帶播放器和個人電腦能夠成為主流的電子產品。到了1990年代,3D半導體封裝技術也讓手機、MP3播放器、筆電能實現其可攜性和輕薄設計。至於今日TSV矽製程技術的導入,也將再度引發產業的變革,讓一些研究中的新創技術,如醫學上的人工視網膜、能源應用上的智慧塵(Smart Dust)感測器等,能夠最終成為人們生活中經常被使用的產品。
TSV或許不是所有產品在功能整合上的首選技術,但它確實將為半導體製造業者帶來極具說服力的優勢。半導體產業將因TSV技術而發生變革,它讓元件整合的方式進入到利用穿孔通道的區域陣列式互連(Area-array-like Interconnects)的新階段,讓不同的晶片或晶圓能夠堆疊在一起,並實現更快的速度、更少的雜訊,以及更強的功能。這將促使電子產品能實現創新性的應用。
為了得到最佳化的產品設計成果,三維生產製程已是必須考慮的解決方案。在此趨勢下,Gartner建議半導體業者及早成立研發團隊,開始建置3D TSV製程技術,並運用TSV、晶圓級製程及多晶片封裝/SiP互連技術來實現特定應用的三維製程,並滿足在上市時間、產品生命週期、整合度和成本上的需求。
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晶片設計業者將須要與封裝及晶圓廠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以成功利用TSV技術來得到進一步的整合成果。3D TSV製程能為晶圓製程、封裝和系統組裝生產製程帶來整合優勢,因此如何善加利用,也將是一大關鍵。
(本文作者Jim Walker、Dean Freeman為Gartner研究副總裁、Mark Stromberg為Gartner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