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展覽會的熱度大多能反映市場的興衰,若還記得3~4年前的光通訊大展OFC的盛況,那麼這1~2年展覽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光通訊的觀光客消失了,廠商們轉而主打光纖到家的解決方案...
一般而言,展覽會的熱度大多能反映市場的興衰,若還記得3~4年前的光通訊大展OFC的盛況,那麼這1~2年展覽最大的變化就在於光通訊的觀光客消失了,廠商們轉而主打光纖到家的解決方案。環顧大病初癒的光纖通訊產業鏈,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極力要爬出財務的泥沼,早日重建健全的體質。
根據RHK的調查(圖1),全球光系統設備市場在2001年高達170億美金,在連續三年的泡沫效應之後在2004年出現小幅度地止跌回升達到約91億美金,平均每季約在20億美金左右的平衡穩健狀態。但RHK的分析師Dana Cooperson對未來的預測平均年成長率約在7%左右,比KMI的分析師要少了5%。儘管對未來成長幅度的看法不一,但卻對下一代SDH(NG SDH;或稱為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MSTP)與ROAM的市場相當看好。
在全球光通訊元件方面,由圖2可發現在2004年全球光通訊元件市場預計約為24億美金,與當年超過100億美元的市場相差甚遠。然而卻是繼2003年後的第一波4%的成長,成長力道對企業主或投資者而言仍是相對不足。展望光通訊元件未來2~3年的成長動力來源應是各國的FTTH相關計劃的實行與高速乙太網的應用增加,估計成長率約在15%~23%之間。總體面的表現尚屬成長的趨勢,隨著2005年第二季各家年度財報的出爐,元件大廠JDSU、Bookham、Avanex等公司的表現均不佳,並且都有持續裁員與將生產向亞洲移動的現象。如Avanex去年關閉北美廠,今年將再度要把法國的員工做半數的裁員,雖然未公佈將裁員的人數,但Avanex在法國與義大利約有400位員工,預計人數將超過百位,Avanex的CEO相信此舉將可為公司每年節省2千8百萬美金。
另外像Fabrinet去年11月買下光元件龍頭JDSU在新加坡和印尼的產線後,JDSU便將位於紐澤西的兩個廠關閉,並部分移至Fabrinet在泰國的工廠,這樣的移轉已裁掉850名員工。目前JDSU已將原在墨爾本和佛羅里達工廠的設備移至中國深圳,並將其定位成光通訊元件的生產中心。而JDSU在2005年度第二季財報方面則低於預測,JDSU指出由於1千3百萬的業務損失、新產品開發支出與近六百萬的訴訟官司(前股東控告JDSU誇大市場需求與吹噓成功併購的官司)等因素導致營收不盡理想,使得JDSU在2005年度第二季的營收可能僅達1億8千萬美元。
同樣地,Bookham在2005年第二季的財報中顯示4千萬美金的淨損失,公司已將原在英國的工廠關閉並將總部移至美國,且正加速將光收發模組封裝與測試的生產線轉移至先前併購New Focus的廠房中,Bookham預計每季可省下1千6百萬美金至2千萬美金的開支,並重新定位為研發實驗為主的公司。從這些大廠動作的訊息中透露出光通訊元件產業的下半身還被拖在泥沼中,各公司無不在利用全球化的資源撙節成本,等待下一波的機會。
從圖3的光元件比例圖中不難發現光收發模組所佔的比例超過5成,再加上近1、2年主要的併購整合的對象皆為此一產品,如表1所示。而其中以在2005年4月時TriQuaint以3千2百萬認賠賣出光元件部門為最新的買賣紀錄,此時不由得市場流言又開始揣測誰會是下一個買家或賣家。TriQuaint兩年前以4千萬美元現金買下由Lucent分支出去的Agere光元件部門,當年並預測此併購後將會增加5千至7千5百萬美金的營業額,但之後該部門的平均每季營收僅達8百萬美金,使得TriQuaint不得不壯士斷脕以求新生。
若再回溯先前Infineon和Finisar的分合、Oplink與光紅的破局,不禁開始反省市場「一加一大於二」的併購是否為有效的策略?在停滯不前或萎縮的市場,M&A(Mergers & Acquisitions)的方式會更加困難,由於同市場內的買方或賣方基本上雙方都不賺錢,因此預期的效果會很難呈現。然而光通訊元件長期的發展是毋庸置疑,但它復原的速度比任何人期待的都還慢,在如此的環境下也許並不適合每一間廠商需向JDSU看齊,在自家產品中找出防禦性強的利基市場相信利潤會比一線大廠來得好很多。
一線廠的營收失血,對整個產業造成某些程度的影響,但亞洲的廠商卻也在此撐起一片天。
根據Fiji Chimera 2004年市場報告,2004年光纖連接器產量約8千萬個,比2003年小幅上揚10%,預估2005年生產數量將再成長約10%,而在產值上仍呈持平的現象,約在1.4億美金之譜,這其中有近7成的產量是來自於中國、台灣和日本的廠商,而光纖跳線更接近有8成來自於中國、台灣的廠商。
另一方面對亞太地區的光收發模組廠商而言,除了一般標準的SONET/SDH和GbE的元件之外,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應用於FTTH或FTTP的元件。而圖4、5所示為bi-directional及Triplexe模組內的關鍵元件,也是以亞太地區的廠商居多。
如日本的Fujitsu、ALPS、韓國的Samsung、Lightron、台灣的前鼎、台達電、晶誼、逢源、嘉信、誼虹等皆有生產。從去年日本FTTH所釋出的大量訂單確實吸引了許多廠商前仆後繼地擠進供應商的窄門,如Lightron與日本Hitachi、台達電子與Fujitsu、前鼎光電與NEC等。台灣出貨皆以模組為主,去年的出貨量約在2.2KK~2.4KK的水平,提供日本FTTH的設備使用,同使也使台灣出貨的成長率提昇了20%~25%。然而,勝利者在接單後所面臨的低價壓力使得成本結構相當的緊繃,在利潤方面也飽受產業界的質疑。
早期一對80美金的Bi-directional光收發模組,雖然討論的熱度上升,但價格卻成反比的下滑,直到最近由中國武漢郵電所提供的新低售價30美金,才稍稍止滑。如此低成本的擠壓也迫使上游的材料商提出更具競爭力的價位,如Mitsubishis、NEC的雷射二極體的市場售價約為2.5~3美金,而價格向來偏高的IC廠Maxim在近幾個月也針對低速率的光收發模組提供較低的價位,而在模具方面,台灣的光收發模組廠商則有趨向聯合開模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儘管如此,各家在2004年的營收與產能的成長仍為沉寂許久的光通訊注了股強心劑。
然而,NTT今年將改採GE-PON的系統,據業界消息指出,在4月底時已決定由中國飛通拿下這一季新一批GE-PON光收發模組約400K數量的訂單,然而下一季的訂單會落誰家,相信贏家必須具備相當的技術彈性,並與周邊廠商密切配合,當然產能規模也須在產業標準之上,以及更重要的是有向下出價忍受微薄利潤的能力。
從產業面觀察,日本的FTTH與美國的FTTP確實是引導光纖通訊普及化的重要指標,雖然投資者對於營運商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f Investment,ROI)有許多疑點,但根據日本當地新聞報導,NTT在fixed-line的服務上面臨了KDDI和Softbank等新的一波價格戰,為了反擊競爭對手,NTT也在2005年1月相對降價,然而此一舉動將使年營收銳減168億日圓。再依日本會計年度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東京股市的通訊類股ICOMS已跌了16.5%,而NTT跌幅達到21%、KDDI則下跌6.5%。公司營運的營收縮水與股市的表現不理想反映了日本通訊產業仍處低迷,雖然通訊業不景氣,但許多日本當地的分析師仍相信未來NTT、KDDI和Softbank等營運商的競爭優勢將取決於對未來的投資。
因此以日本NTT East為例,他們將花費年度預算的3分之1(約1億美金)在光纖到家的建設上,而FTTH的收費在美金39~50元之間。但NTT East仍樂觀地預估在2005年的會計結算時可達18億美金的年營收,並且投資報酬率可達到18.6%。就目前在日本現有的FTTH用戶中,NTT東西所佔的市場最大約73%,次之為USEN約有13%。再加上地方電力公司的加入,使得各家的競爭優勢格外重要,以NTT而言,技術能力、健全財務、擁有骨幹網路與知名度皆是競爭力所在,而USEN則有40年經營有線電視的歷史(2004年營收約6億美金,佔總營收的68.6%),對接入家庭線路相關工程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富有娛樂相關的內容等成為相當強勢的優點。在FOE的研討會上,USEN的技術長表示,USEN的初期目標為400萬用戶,而現在除了朝這個目標邁進之外,首要就是先達到損益平衡,在達成損益平衡後再討論是否須開發新區域。雖然未表明達到損益平衡的時間點,但可深切地感受到這對未來的投資就如西部拓荒般充滿著期待與未知。
在美國除了Versizon、SBC、SouthBell大力鼓吹的光纖計劃外,也有猶他州的烏托邦計畫,向全州18個城市的居民提供三網合一的服務。預計每戶每月的費用為28~39.5美元之間,這計畫是由州政府所主導,目前已有11個城市加入,雖然這計畫受到當地電信公司的杯葛,但計畫主持人仍持續遊說未加入的城市參與此計畫。由這兩國的例子可感受到還是有許多人對光纖通訊有著莫大的期許,並且對未來持續地進行投資,也因而起了帶頭作用,如被列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在光通訊建設上也不落人後。巴西教育部宣佈將把Santa Catarina州(位於巴西南部)境內48個都市以FTTP的網路架構串聯起來,並提供三網合一的服務。
在計劃中除了Wave7(PON設備商)、Dquest(當地設備商)之外,還加入了19個電力與水力等能源供應商,估計此光纖網路可服務約一百萬民眾包含連結民眾住家與1500所公私立學校。在費用方面,使用者需付每月25美金以享受三網合一的服務,而公私立學校則不需要付費。相信全球都有相關的建設在進行,而日、美的投資也將成為光通訊產業的成長指標。
在網路結構中,屬於實體層(Physical layer)的光通訊元件並沒有軟體的設計,僅有硬體的製造,在中國製造興盛的浪潮下許多的產業製造早已移師中國,而光通訊元件製造的腳步在近1、2年間加快了些,只是中國不是唯一的考量,也因此造就了亞州許多元件製造商新的契機。除了生產移至亞州之外,「併購整合」、「尋找量大或利基的市場」和「募集更多資金」都是目前光通訊元件廠商所面臨的問題。雖然市場的景氣已趨向平穩,但對企業主而言需要的是更強大的成長,然而再接下來光纖通訊的發展,會像歷史中泡沫破滅後,接著出現長期的成長嗎!?我們樂觀地相信大家都有機會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