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時代屆臨,5G、物聯網及人工智慧(AI)等科技更迭,使消費者生活型態有所轉變,亦使消費模式豐富及深化。透過「智慧互聯」,使人-貨-市場間的關係進而多元,邁向數位化零售世界。
在當前的新零售時代,裝置製造商和方案提供商應該尋找適合自身的細分市場機會,從消費者的角度設計產品使用邏輯,選擇滿足業務需求、相對成熟、投資報酬率高的技術,而非單純追求技術的先進性。零售企業必須思考自身數位化轉型的目標,設立與之相匹配的數位化轉型組織架構,與組織內部各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合作夥伴共用數位化轉型路線圖;同時充分評估哪些數位化轉型能力可於內部打造,哪些能力需要藉由外部服務實現,進而確保組織具備數位化行動所需關鍵能力。
智慧互聯:賦能零售數位化
廣泛的行動通訊網路為數位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蜂巢式網路連接已於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根據中國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通訊營運業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中國行動通訊用戶總數達15.7億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112.2部/百人,行動寬頻用戶(即3G和4G用戶)總數達13.1億戶,占行動電話用戶的83.4%。2018年中國4G網路覆蓋率已達95%,2020年將提升至98%。
智慧互聯內涵
智慧互聯意義不僅在於線上,更為透過互聯獲取多維度資訊與資料,並透過智慧分析,為用戶即時提供個人化洞察與服務。其中,「蜂巢式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為智慧互聯的三大技術要素。
隨著數位時代成為消費主力,零售產業行動化、社交化、本土化趨勢更加明顯,如何便捷、快速、個人化連接消費者與產品,是零售商首要解決的問題。透過使用蜂巢式網路,企業不需自建及運行專網即可實現智慧互聯,降低連接門檻及網路部署成本。
依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估,中國物聯網裝置連接量將從2018年的25.9億增至2023年的74.8億,年複合成長率23.7%;其中蜂巢式網路為成長最快的連接技術,年複合成長率31.6%,到2023年將成為第一大連接技術,占35.4%(圖1)。
至於4G,則正成為物聯網主要承載網路。首先,4G技術成熟並已形成產業規模化優勢,性價比更高;其次,4G系統引入新網路技術,如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邊緣運算(MEC)、高階調變等技術,提升業務支撐能力。
此外,4G系統亦不斷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更易於規畫、管理及監控。現有物聯網應用超過60%依然承載於2G/3G網路上,隨著行動通訊技術演進,營運商將計畫逐步淘汰2G/3G網路,使4G成為物聯網主要承載網路。
4G與5G網路將保持長期共存。5G為目前火熱話題,可提供更快及更大容量,對人口密集的中國一線大城市來說非常重要。但5G使用頻段資源較4G高,以致5G基地台覆蓋範圍更小,要實現更深入及廣泛的連續網路覆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G商用部署進程將基於4G系統長期替換、升級、反覆運算的過程,網路建設目標並非取代4G網路,而是在其基礎上創造更多使用場景。因此未來長時間4G網路會同當前2G網路般,成為行動通訊技術基礎網路,滿足用戶業務連續性需求。
隨著物聯網應用普及,物聯網連接數量及產生資料量將爆發成長,對物聯網終端連接及運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使零售終端更簡單可靠。
面對巨量物聯網終端需求,如何實現終端裝置低成本、高可靠、簡化設計、快速上市,將為物聯網用戶核心訴求。
SoC(System on Chip)可於性能、成本、功耗、可靠性、生命週期,以及場景適配等多方面有效提升與最佳化物聯網終端,因此SoC將為物聯網終端的選擇。SoC簡化硬體設計、提高硬體模組於不同終端間的複用率、縮短產品上市週期;同時降低物料複雜度及成本,進而減少零組件廠商數量、降低供應鏈管理成本。
此外更減少裝置潛在故障點、提升產品良率、降低製造成本。而SoC的高性能提升物聯網終端回應速度,使其適用於更高時效的業務,並為未來軟體升級及複雜應用擴展提供運算能力保障。
無論現在的智慧攝影機、機器人、智慧零售櫃,或未來無人機、無人車,SoC的高整合度、高性能、低功耗等特性,都可將物聯網優勢發揮至極致。IDC預測,至2025年全球物聯網裝置連接量將超過400億,物聯網裝置產生資料將達80ZB。
而針對物聯網時代的複雜安全體系,SoC作用越加明顯,可針對物聯網雲端、終端、傳輸段安全監測邏輯層、實體層等多層面,監測物聯網整體系統安全,實施有效安全防護,進而實現安全防禦連動,掌控物聯網安全。物聯網平台不斷提升大規模終端管理運行能力、高並發網路連接即時處理能力、巨量資料彙聚整合能力,並隨技術演進相容新網路協定,賦能生態合作夥伴、加速產業應用開發和落地,大幅降低零售應用部署成本。
*連接管理:適配不同通訊協定,降低零售商通訊管理及維護門檻,並降低裝置商硬體適配複雜性。
*裝置管理:零售商可對裝置進行更有效的遠端配置及預測性維護;裝置商可對設備進行遠端更新和維護。
*應用促成:降低應用開發門檻,提升資訊安全,使零售商專注於核心業務。
談到物聯網平台及產業生態系,「平台+生態」為物聯網賦能產業夥伴中的最佳方式,將使物聯網領域專業化分工—平台廠商專注於通用能力完善及提升,進而擴大使用者規模、形成規模效益;生態合作夥伴專注於產業應用的開發,利用物聯網平台基礎設施及通用能力,降低開發難度,加速業務上線,並針對產業特性和用戶需求聚焦最佳化,提供差異化服務(圖2)。「平台+生態」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以中國聯通物聯網平台為例,中國聯通連接管理能力良好,截至2019年6月,上線產業客戶數已超過2萬戶,產業客戶總連接數超過1億。企業零售產業連接量超過千萬,零售產業將優先受益於物聯網及智慧互聯發展。
另一方面藉著邊緣運算,物聯網更豐富了零售應用場景。傳統購買行為往往只局限於購買商品,隨著消費朝健康快樂及品質美好生活升級,商品及服務結合正成為新商業成長點。伴隨而來的無人迷你KTV、共享按摩椅、現製現售的鮮食無人零售等新零售場景正在物聯網及邊緣運算技術驅動下爆發成長。
對於零售產業中的大量即時性業務,邊緣運算可更及時、高效回應,提升客戶體驗;對刷臉支付等安全相關業務,邊緣運算在本地進行人臉識別,最大限度減少敏感性資料網路傳輸。解決受限於網路頻寬、延遲、資料安全等多方面技術瓶頸。
資料平台挖掘分析物聯網獲取的巨量資料,透過人工智慧平台學習及理解,最終將資料變成知識和智慧,藉智慧互聯分配給物聯網終端推理執行。
未來隨著智慧互聯深化,雲端將更加有效協力提升智慧互聯價值。物聯網帶來巨量異構資料,傳統技術於資料處理深度、廣度、時效性已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新業務需求,需藉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即時整合分析多來源資料,進而獲得準確、及時商業洞察,支撐自動化業務決策。
同時無處不在的蜂巢式網路連接使巨量智慧資產的即時聯網成為可能,人工智慧利用資料搜集獲得的商業洞察進行自動化決策,對聯網資產即時管理。
舉例而言,中科創達利用人工智慧提升零售門市精緻化營運,其以「技術+生態」平台發展為戰略—「技術」即在智慧作業系統及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領域持續研發投入並實現規模效應。
「生態」即透過與產業鏈中晶片、終端、營運商、軟體與互聯網及零組件廠商緊密合作,垂直整合。
中科創達的「智客」智慧店鋪管理系統,採用高通Snapdragon 845平台,同時整合高通人工智慧引擎(AI Engine),融合中科創達作業系統及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基於中科創達人臉演算法的智慧訪客系統為包含演算法、應用及硬體的全套系統,能同時實現人臉識別、年齡檢測、性別檢測、情緒檢測、活體檢測等多功能。
該系統打破傳統店鋪管理模式,提供企業智慧化門市管理系統。透過管理新老客戶資料,輔助店員提供個人化優質服務,提升客戶轉化率,並降低店鋪營運成本。
此外,中科創達更助日本某連鎖零售店實現精細化營運。以某小型門市為例,在部署智客系統前,該門市排班安排為每班四人,但經常面臨店員不足的情況。安裝智客系統後一個月的資料分析顯示,該門市11點前客流較小,14點後客流較大,為11點前的5~6倍,週末人數為平日兩倍。依據資料調整排班,將11點前減為三人、14點後增加為五人、週末14點後額外追加一人。經調整,週末收入增加約40%,整體收入增加約25%。
智慧互聯特徵
IDC認為智慧互聯應具備開放、泛在、智慧、安全、穩定等五大特徵(圖3)。
開放為智慧互聯先決條件,可最大程度保證連接裝置間的互通性,使得裝置製造廠商降低產品開發複雜性、實現規模效益、降低裝置成本、促進新技術普及。
不同領域開發者也可深度參與制定接口標準,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同時,開放有利於減少最終用戶被單一廠商鎖定的疑慮,更積極使用新技術、推動新技術更快速、更廣泛落地,進而加速技術迭代、形成良性循環。
尤其通訊標準開放亦為擴展海外市場必經之路,開放國際通訊標準有利兼顧及協調不同地域技術需求、高度實現全球範圍內不同裝置互聯互通。隨中國企業逐步走向海外,聯網裝置對國際通訊標準全頻段、全制式、全版本的支援為聯網全球部署基礎。 深入探討全頻段/制式/版本—「全網路」、「全制式」使聯網裝置可適配全球各地標準蜂巢式網路,裝置製造商和營運企業不需參考不同國家頻譜規畫政策和不同營運商的網路制式,大幅提升裝置製造及部署彈性;「全版本」支援,尤其最新標準版本高度保證聯網裝置前向相容性,提供聯網裝置長期營運及後續升級堅實保障。
舉實例而言,物聯網無線模組提供商移遠通信,其4G LTE通訊模組外銷占比自2016年的4.7%躍升至2018年的32.2%,銷售額成長32倍,顯示全球市場對4G通訊模組,尤其是全網路、全制式4G通訊模組的旺盛需求。
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任何時間、地點、裝置及網路無所不在的資訊服務與應用。除傳統室內外覆蓋,泛在網路還可提供低延遲、大頻寬、廣覆蓋等差異化網路服務能力,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及使用者業務需求。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連接管理、智慧裝置運行、智慧資料分析、智慧業務決策,為巨量用戶提供即時、精準、個人化體驗式服務,為零售產業數位化轉型成敗的關鍵評價指標。
安全為智慧互聯的重中之重。授權頻譜網路透過規畫頻譜分配及嚴格入網檢測,將裝置、小區、網路、營運商間的干擾有效隔離,保障網路連接安全;授權頻譜網路在網路通訊中引入身份認證、資料加密、數位簽章等安全機制,抵禦資料監聽、資料偽造、資料篡改等網路攻擊,保證通訊安全;SoC在晶片內部開闢獨立於裝置作業系統的安全區,保證金鑰、用戶密碼、指紋、人臉比對特徵值等敏感業務的資料安全。
在條件苛刻及複雜環境中實現低能耗、低發熱,保持連接持續可用,對智慧互聯同樣至關重要。SoC晶片將運算、記憶體、儲存、通訊晶片封裝為單顆晶片,大幅減少故障點,提升裝置生產製造良率及現場運行可靠性;透過晶片封裝技術提升其高低溫性能和抗電磁干擾能力,保障裝置於異常環境的穩定性。
智慧互聯:增強「人-貨-場」協同
智慧互聯使零售產業要素「人」、「貨」、「場」間更緊密、協同效應亦增強(圖4)。
數位化背景下,人從物理世界自然人拓展至網路空間可識別的用戶ID,乃至與自身行為高度契合的「數位雙胞胎」。
「貨」則從傳統意義拓展至產品、數位化內容及服務。數位化的人與貨帶來彼此更多及深入互聯,也使人的需求逐漸影響商品和服務等貨的供給。
一方面,消費者可向商品供應商直接提出需求,進行個人化、訂製化生產;另一方面,消費者歷史購物訂單、商品瀏覽記錄、社群媒體留言等活動痕跡也沉澱為碎片化的資料,零售商可利用資料為消費者提供符合其需求及期望的產品和服務。 例如C2B、F2C、社交電商等新零售業態,正是人與貨互聯產生新價值的體現。
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零售革命讓「場」變得線上化,打破地點及營業時間限制,一方面大幅提升商品購買效率,另一方面削弱實體門市交易功能。但並不意味人與場的關聯減弱。
相反地,智慧互聯技術發展將使雙方連接更緊密,亦使人感受更好的零售體驗,其表現有二:
一為購物效率提升,出現更多電商平台、無人貨櫃、自動售賣機、共用裝置等業態,提升交易效率及人與場間接觸頻率。
另一則是提升用戶整體體驗,線下門市成為集商品展示、試用、售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體驗中心,利用行動商圈、數位廣告牌、接觸點主動識別消費者吸引顧客,增加客戶黏性,進而提升人與場接觸品質。
貨與場的互聯主要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其產生的物與物通訊資料可大幅帶動零售供應鏈智慧化水準。
可根據不同場景商品銷售資料、庫存資料、訂單資料等及時制定產品開發策略,獲取商品競爭優勢;動態庫存管理則給不同實體門市、線上管道提供即時準確的鋪貨與補貨。
智慧化物流的典型例子為利用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進行商品智慧分揀及運輸。總體來看,零售供應鏈智慧化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智慧互聯則是採集到可用資料的前提。
智慧互聯:最佳化「新零售」服務模式
技術本質為服務業務,而業務本質為滿足用戶需求。智慧互聯不僅可助傳統零售業增強業務要素的協同,更可引導零售企業創造新服務模式,開闢新收入來源。
如前所述,數位時代新零售業態主要包括傳統門市數位化改造和數位化新興業態兩大類,對這兩類業態,智慧互聯在最佳化零售服務模式皆發揮重要作用。
對於傳統門市而言,智慧互聯提供其數位化轉型的有力推手,一方面提升店面管理、庫存管理、客戶管理智慧化程度,為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店面坪效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智慧互聯讓實體門市實現行動支付、大螢幕互動、電子標籤、店內導航等新技術,有效提升門市營運效率。
智慧互聯使新興零售業態於用戶體驗、營運效率等方面呈現不同於傳統零售的明顯特徵。
在零售服務前台,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模式取代傳統門市「貨架」模式,大幅縮短購物流程,提供嶄新用戶體驗。
在門市後台,企業內部的系統則轉化為更便捷的數位模式,提供更便捷及標準化供應鏈管理的可能。
「三新」前行迎接新零售未來
技術驅動為零售產業創新核心動力,未來「新零售」也將隨「新技術」發展演進,尤其隨著5G技術普及,將為新零售注入新內涵。
5G「增強行動寬頻」為AR/VR、個人化廣告推播等大頻寬通訊類業務提供有力保障;5G「巨量機器連接」為物聯網裝置監測提供功耗更低、並發處理能力更強的網路支持;5G「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訊」將大幅降低無人機送貨、無人車運輸、機器人自動裝卸等即時控制類業務部署成本。
根據2018年IDC針對全球244位零售產業CIO的調研資料,零售企業於未來的2年內將更投入新技術領域,物聯網、AR/VR、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等五項技術為業者最重要的投入方向(圖5)。
當前物聯網技術已廣泛應用至零售產業多個使用場景,未來物聯網應用將繼續深化。一方面擴大零售產業物聯網應用廣度,提升管理效率並降低營運成本。
另外一方面,零售產業更需提升物聯網應用深度,挖掘資料價值,提升對消費者感知能力,拓展新業務觸及範圍(圖6)。
・AR/VR AR/VR技術於零售產業擁有巨大發展潛力。消費者可透過AR/VR對產品進行全方位、場景化體驗,更準確評估商品,最佳化購物體驗。
此外,商家也可透過AR/VR為員工提供更直觀有效的互動式培訓(圖7)。
人工智慧演算法持續進步,單位運算能力成本不斷降低,將進一步提升零售營運資料分析深度與時效性,透過對巨量多源異構資料即時分析,可準確判斷消費者行為;與客戶即時互動,提供個人化、場景化服務;同時為整體經營分析提供及時資料洞察(圖8)。
2023年全球零售產業機器人市場支出規模將達150億美元,機器人於零售產業具廣闊應用空間。機器人進行裝卸、巡查、配送可大幅替代人員勞動、尤其是重體力勞動,並進行更高頻率、更高強度、不受時間限制(如夜間及假日)作業,消除人員因疲勞帶來的誤操作及潛在職災風險。同時,機器人用於客戶互動可顯著提升趣味性,提供更佳購物體驗(圖9)。
區塊鏈防篡改、防偽造機制可有效保障交易記錄真實性及公信力,在產品溯源、日常營運合規、交付結算廣泛應用;同時,區塊鏈分散式的特點使跨境結算更高效,比傳統中心結算模式成本更低、即時性更強(圖10)。
零售產業數位化轉型為長期過程,由新技術催生的一輪又一輪「新零售」將持續演進,成為新市場熱點。從過去十年經驗來看,數位化轉型影響主要集中於零售價值鏈前端如行銷和銷售,針對價值鏈後端即產品研發、採購、生產、運輸等環節影響較低。
未來數位化的轉型力量將作用於零售價值鏈後端,同時智慧互聯將助零售企業實現端到端數位化,為各環節帶來新的價值。
利用消費者的用戶圖像、消費行為,以及售後回饋等資料,發掘細分場景及市場消費等需求,拓展產品和服務邊界,同時縮短產品研發週期,把握產品上市的時機。
預測需求波動,合理配置產能,透過模組化生產提高產線效率,透過個人化訂製滿足差異化產品需求。
物流數位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可整合供應商資源,透過預測性維護和多級分倉提高庫存可見性及可用性;無人機、無人車配送等智慧物流業態成熟,節省物流運輸人力成本。
數位化行銷內容爆炸成長,迅速識別單一目標類別並實現動態的個人化內容推播。
線上線下充分融合,管道形式更多元、行動支付更普及,串聯不同場景體驗式消費需求。
實現零售新價值關鍵在於對資料的利用,未來新零售將以資料為核心資產零售,新價值亦皆由資料變現產生,要點在從使用場景角度主動收集、清洗、聚合資料,保持資料時效性和可用性。零售數位化轉型最終將帶來業務全面轉型,新零售商業模式也將持續演化。
新生態
如今在雲端運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顛覆下,傳統零售業正構建新生態系統。新舊商業模式、現實與虛擬間界限越來越模糊,各營運環節不再相互割裂,線上線下購物場景逐步融合。
智慧互聯將助零售商構建新零售業務平台。利用智慧互聯構建的業務平台可滿足企業、用戶、合作夥伴隨時隨地的接入需求,實現零售企業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全連接。
此外,將商品流通、智慧裝置、生態夥伴與消費者有機連接,實現資訊流(資料交換)、物流(供應鏈整合)、資金流(交易結算)、客流(用戶圖像)的高效運轉,除為消費者帶來全新購物體驗,更助零售企業實現商業價值(圖11)。
擁抱時代:兩類商家可考慮之建議
零售新時代,零售產業需進一步打造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有機協作零售生態,其中零售裝置製造商/解決方案商及零售企業自身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
為推動零售新生態發展並實現多方共贏,就以上兩類企業提出以下建議:
零售裝置製造商/解決方案商
新零售時代消費場景及業務模式不斷創新,交易、交付方式快速演進,對零售前端裝置功能及後端技術平台回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細分、專業、靈活為零售裝置及技術平台發展方向。零售裝置製造商與解決方案商應充分重視,從產品設計、製造工藝、技術架構、資料等方面著手,評估自身優勢能力和資源,尋找適合的市場機會,提高裝置產品暨解決方案的標準化程度,並形成規模效應。
新零售供應鏈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消費者角色越發重要。零售裝置最終用戶為消費者,是否能依據使用體驗創新直接決定零售裝置產品及業務成敗。
零售裝置商應主動擁抱消費者資料,攜手零售企業合作挖掘消費者需求,分析精準的用戶圖像及需求,從消費者角度設計產品使用邏輯,提高使用便利性及可靠性。
新零售重要特徵在於新技術應用,但對新技術追求不應脫離業務需求存在。
IDC建議零售裝置製造商選擇互聯技術方案時參考以下標準:
*滿足業務需求。保障裝置產品功能符合消費者需要,且在產品生命週期內滿足擴展需求,且符合泛在、智慧、安全、穩定、開放等特徵。
*技術方案成熟。產業內已有先行者在類似場景成功實踐,供應鏈資源充足,且方案具較高可複製性。
*投資報酬率高。生產成本、運行成本、用戶體驗等皆為衡量投資報酬率重要指標。
零售企業
樹立數位化轉型觀念為任何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時首要動作。零售企業須思考自身數位化轉型目標,設立數位化轉型任務及要求,以及衡量成功的方法。同時設立匹配的數位化轉型組織架構,進而將責任落實到人,推動數位化轉型行動落地。
有清晰願景與目標,下一步為盤點當前技術與能力,梳理現階段哪些使用場景適合數位化轉型,未來有哪些相似場景可複製或改進數位化方案,進而確立未來三到五年的路線圖。
並與組織內部各利益相關及外部合作夥伴共用數位化轉型路線圖,確保項目實施過程中所有利益相關者達成統一目標、認知及行動。
零售數位化轉型需持續融合技術及業務,業務深入理解能力、良好技術實施能力、敏捷產品開發能力及數據資產化能力等為數位化轉型行動成功關鍵。
零售企業應充分評估自身是否具備以上轉型能力,明瞭哪些能力可於內部打造、哪些則需藉外部服務實現,才得以使技術滲透至各個業務環節,成為重塑競爭優勢,同時驅動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此篇文章出自於IDC《智能互聯賦能零售新時代》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