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家庭FTTH EPON GPON 光纖通訊 前端接取

中國大陸商機興 EPON老將/新兵攻防戰開打

2010-08-23
以亞洲為主力發展的EPON技術,在日本、韓國力拱下,已有一定的市場規模,然而在中國大陸官方力拱下,挾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龐大的誘因,EPON商機更顯動人,因此吸引新進廠商加入,並與原來的EPON廠商開啟新一波的市場爭霸戰。
根據統計,現在日本10G乙太被動式光纖網路(EPON)已接近兩千萬用戶;韓國有大約一百五十萬用戶,並增加對10G EPON的研究,以滿足該國政府2012年每戶光纖皆達1Gbit/s速度的國家規定。而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官方的大力推動,2009與2010年EPON皆出現大規模的增長,未來中國大陸的EPON用戶將占全球總用戶數的50%以上。在在可看出全球EPON市場,特別是亞洲,將有長足的表現。  

EPON與超高速被動式光纖網路(GPON)發展一向各有支持者,然而隨著各國以EPON作為光纖布建技術後,其市場前景吸引創銳訊(Atheros)此一專注無線網路晶片供應商,透過購併的方式進軍市場,而既有的EPON廠商則強化產品全力應戰。  

前進前端接取市場 創銳訊購併普然  

看準光纖到家(FTTH)市場不斷成長,創銳訊宣布以7,200萬美元購併中國大陸PON廠商普然通訊,進軍機房到小區域網路設備的前端接取市場。購併完成後,創銳訊將可提供客戶最完整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再加上普然通訊既有的客戶基礎,進一步強化有線與無線網路的市場優勢。  

圖1 創銳訊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鄭建生表示,普然通訊的加入,可使創銳訊在數位家庭市場中提供多元且易於使用的解決方案。
創銳訊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鄭建生(圖1)表示,全球光纖網路的布建如火如荼,創銳訊選擇此時切入市場的原因在於,2010年光纖市場將有爆炸性的成長,光纖裝置的出貨量也將呈倍數成長,因此雖然較其他廠商晚了幾年,但目前時機最為恰當。根據Infonetics Research資料顯示,2009~2014年,PON設備市場每年將保持數倍的成長,對PON技術的強烈需求,主要是因為能滿足視訊傳輸及家庭、集合式住宅分享雲端網路內容,這些對頻寬持續的需求推動全球現有寬頻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  

而以EPON搶進市場的原因,鄭建生解釋,亞洲地區以EPON發展為主流,台灣方面,中華電信計畫於2011年完成72%的光纖到家覆蓋率目標,中國大陸則由官方為主要推手,其中廣電三網合一計畫則以光纖為接取技術,另外,包括中國電信等電信業者也力推光纖到家,未來幾年將盡快提升中國大陸光纖到家的覆蓋率,預計2011年底將達五千萬光纖到家用戶數目標。同時,創銳訊也持續關注GPON的市場發展,但由於EPON成長速度較快,因此創銳訊對於GPON暫持觀望態度。  

普然通訊為一擁有PON與寬頻接取整合(MUX)技術的中國大陸廠商,客戶涵蓋中興、華為、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等網通設備廠商,以及中國大陸電信業者,鄭建生指出,普然通訊團隊文化、客戶、產品線皆與創銳訊吻合度高,且其產品競爭力與性價比具備市場優勢,再加上普然通訊與電信營運商的密切合作,都是創銳訊決定以7,200萬美元購併普然通訊的考量因素。未來創銳訊將以整合為出發點,融合普然通訊的PON產品與IP,提供從機房到用戶端設備(CPE)完整端對端的產品予客戶,雖然EPON市場已有PNC、博通(Broadcom)等大廠環伺,但創銳訊仍有信心可於EPON市場中站穩腳步。  

博通樂觀以對  

圖2 博通乙太網路存取、基礎架構暨網路事業群總經理Greg Caltabiano認為,博通EPON產品擁有的監控功能、節能與延長傳輸距離等優勢。
身為EPON大廠,對於創銳訊購併普然通訊進軍EPON市場,博通乙太網路存取、基礎架構暨網路事業群總經理Greg Caltabiano(圖2)表示,創銳訊收購普然通訊證明10G EPON市場未來景可期,也顯示對於EPON家庭網路閘道器(Home Gateway, HGW)的需求越來越高。面對創銳訊購併中國大陸數一數二的EPON廠商,博通也以自家產品優勢應戰。  

Caltabiano指出,博通提供的服務隔離(Service Isolation),亦即每個用戶、服務都有多重鏈接標識(LLID),讓EPON具備優先順序與傳輸保護功能,此外,博通的解決方案可無縫升級至2.5G和10G EPON系統,而不會影響安裝1G的用戶。博通也提出功能豐富且多元的解決方案,如可支援FTTH/光纖到建築(FTTB)/SFP ONU的多種選項。  

針對未來市場布局,Caltabiano強調,博通在最後一哩產品領先業界,隨著多業務營運商(MOS)將布建越來越複雜的FTTB的解決方案,未來將與主要的電信營運商持續測試EPON網路服務,並將繼續實施節能技術的創新業務,如綠色光網路和光纖/系統監控。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