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研院IEK的估計,2001年開始,大陸地區的庫存手機水位不斷升高,2003年時大陸市場庫存手機高達2,449萬支...
根據工研院IEK的估計,2001年開始,大陸地區的庫存手機水位不斷升高,2003年時大陸市場庫存手機高達2,449萬支,有效庫存保守估計亦有 3,344萬支;2004年則將進一步增長至2,530與3,754萬支。如何有效去化庫存已成為當地廠商的主要議題之一。
2002年與2003年,開發中、西部與3、4級城市為主要策略,2004年將焦點進一步轉移至外銷。當地廠商將庫存手機倒向國際市場,是否會將庫存議題從對大陸市場的影響提升至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值得持續注意。
根據大陸信息產業部的統計,2003年大陸地區手機產量為17,235.8萬支,較2002年增加4,085.8萬支,成長31.7%(圖1)。就成長率來看,當地廠商仍然維持50%以上的高成長。工研院IEK預估在當地廠商的持續擴廠下,2004當地廠商將新增產量2,584萬支,超越外商的2,444 萬支。當地廠商佔總產量的比率也將由2000年的24%,增加到2004年的34%。歸納大陸地區手機產量持續增加的原因,除了誘人的勞動與土地成本外,尚有下列數項原因。
大陸政府為了扶持與培養行動通訊產業,規定取得大陸內銷許可之外商需在大陸設立組裝廠,該組裝廠之外銷比例需為60%以上,此政策迫使取得或欲進入大陸市場之外商將組裝廠設置於大陸。
1998年波導進入行動電話市場,開啟當地廠商進入行動電話市場的序幕。當地廠商在缺乏生產與研發技術下,藉由與外商合資取得生產技術並生產手機(表1),在貼牌與合作生產中逐步建立起生產與製造能力。
在2003年7月青島會議中,信息產業部宣布將嚴格查緝手機的貼牌歪風,8月27日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宣布將頒佈新政策,以逐步控制手機進口比重。其用意除了整頓手機內需市場外,2006年大陸手機市場全面開放,藉著當地廠商手機自製率的提高以增加競爭力亦為其考量重點之一。
在大陸政府對外商產量內銷比例設限、限制手機進口與貼牌及當地廠商生產技術的進步,都造成當地手機產量的躍進。根據信息產業部統計,2004年第1季時大陸手機產量達5,185.5萬支,雖較2003年第4季小幅衰退104萬支,但較2003年第1季大幅成長,IEK預計2004年大陸手機產量將會突破2 億支,在產量前10大的廠商中,Nokia仍然居大陸產量的首位,2004年將達3,700萬支,Motorola、TCL、Samsung、波導、Siemens的產量則差異不大,介在1,400至1,900萬支間。值得注意的是在前10大廠商中,當地廠商即佔5家(圖2),且擴廠幅度都很驚人。例如TCL預計在內蒙廠完成後,2004年產能將會拉高到4,200萬支;南方高科則將產能由2004年初的1,000萬支,增加到年底的2,000萬支;波導、夏新與中科健也都預計提升產能到2,000與1,000萬支。
根據工研院IEK估計,產量在前10名以外之產量總和,將由2002年的5,686萬支,增加到2004年的7,944萬支,顯示這波產能擴充的競賽並非單一或是零星廠商所為,而是全面性的,而全面性的產能競賽是否會造成供給市場的失控,值得觀察與留意。
對以全球為市場的外商而言,在大陸生產的手機可以銷售至其他地區,因此庫存問題並不嚴重。但是對以大陸內需市場為主的當地廠商而言,在市場成長有限下,便容易產生庫存問題。根據工研院IEK的估計,近年來在大陸政府政策與當地廠商持續擴產下,大陸地區進口手機數量已由2003年第1季的676萬支,減少到 2004年第1季的309萬支,但是在市場有限、產量卻持續擴衝下,大陸地區的庫存手機已由2000年的895萬支,增加至2003年的2,529.5萬支,有效庫存水位則從2001年的953萬支,成長至2004年的3,754萬支。如何去化庫存已成為當地廠商的重要課題。
根據工研院IEK的觀察,為了去化庫存,當地廠商採取深耕與外銷作為解決手段。
根據信息產業部統計,2003年大陸地區整體行動電話普及率為20.92%,但是不同城市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圖4), 2003北京的行動電話普及率高達77%,上海、廣東、浙江、天津等城市的行動電話普及率遠高於20.92%,但是中部地區如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與西部地區如廣西、四川、貴州、西藏與甘肅等省市的行動電話普及率尚不及13%,這些地區便成為廠商努力的重點地區。
在1、2級城市競爭激烈,廠商深耕3、4級城市下,3、4級城市銷售量明顯的增長。根據CCID統計,3、4級城市的銷售比重由2002年的21.5%與 19.5%,增加至23.5%與26.1%(圖5),銷售量更增加424萬與738萬支。相較於3、4級城市,1、2級城市的銷售量僅增加33與91萬支。
在銷售地區部分(圖6),西南、華中、西北地區的銷售量亦明顯增長,銷售量從2002年的437、450與239萬支,成長至2003年的788、825與417萬支。
當地廠商如波導等最初在進入行動電話市場之際,鑑於大陸主要城市已為外商所壟斷,因此除了自建通路外,更以2、3、4級城市為主要市場,而此次廠商將2、3、4級城市列為重點市場,除了運用原有的自主通路外,中郵普泰、中域電訊等新興通路在中、西部所佈建的通路與犀利的定價為其主要的市場開發策略。
相較於開發3、4級城市與中、西部地區,外銷對缺乏通路與國際市場經驗的當地廠商而言是較為困難的。但是在內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之際,外銷為當地廠商必走之一條路。當地廠商的外銷策略可以歸納為下列四項。
波導除了與Sagem成立合資公司,並利用此關係為Sagem生產手機外,2004年5月4日,波導與德國Siemens宣布策略聯盟,其中 Siemens可以利用波導在大陸所佈建的通路,波導則可以利用Siemens所提供的手機解決方案與在全球的銷售通路。就波導而言,一年約需4億人民幣以維持其在大陸的通路,而其也早有將通路獨立成分公司的構想,因此引進Siemens可以為其分擔維持通路的費用。另一方面,波導藉由與Siemens策略聯盟,除了確保手機開發方面的相關技術外,亦是著眼於在全球佈局完整的通路系統。
在內銷市場日益競爭激烈之際,大陸當地廠商外銷的腳步在2004年明顯地加快,根據工研院IEK的估計,2002年時大陸當地廠商手機之外銷數量僅60萬支(圖7),2003年時已增加至234萬支。而就2004年當地廠商預計出口目標與在海外市場佈局略見雛形下(表2),2004年當地廠商出口將會超過 600萬支。
從2002年開始,大陸廠商開始佈局國際市場,工研院IEK預期2005年前大陸廠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尚不足以影響美國與歐洲市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2003與2004年大陸將庫存手機,利用外銷途徑進入印度、東南亞等第三世界手機市場,已影響此些國家的手機市場次序,後續效應將會持續的擴大,值得以此些地區當作發展品牌試金石的台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