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數位優先策略強調技術驅動企業轉型,IDC數據顯示95%企業已採行,預計2027年41%收入將來自數位產品。雲端技術促進此轉變,透過SaaS模式加速應用。資料中心成長顯示需求攀升,企業需低延遲、安全且靈活的基礎設施支援,確保無縫數位轉型。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大幅增加,預計2022~2025年間將成長超過一倍,對老舊電力基礎設施造成壓力,需進行升級。為降低營運成本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業界對高效功率半導體的需求激增,並持續尋求更低成本、更小尺寸的電源系統。
電動車(EV)和油電混合車(HEV)的設計需要精確感測電壓以達到最佳功率控制,並應對極端溫度、高電壓隔離和長期運作要求。這些應用中的電壓感測電路需具備高頻寬、低誤差、低漂移和高共模暫態耐受性(CMTI),並且符合汽車標準。
物聯網設備隨時可能成為攻擊目標,攻擊者可透過遠端入侵、竊取資料或發動DDoS攻擊,破壞網路安全。因此,物聯網安全需採取全面整合的方法,涵蓋設備的設計、開發、部署和維護。
藍牙技術已連結無數裝置,從遙控器到智慧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藍牙通道探測技術的推出,藍牙裝置能更準確地測量相對距離,提升尋找(Find My)和數位鑰匙解決方案的體驗並加強安全性。
隨著物流與零售市場高速成長,對供應鏈生產力與永續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預計至2027年,全球包裹運輸量將達到2,560億件,年複合成長率為8.5%。
空間運算技術正改變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方式,創造沉浸式體驗,並應用於AR、VR和MR等領域。隨著硬體、軟體和AI技術進步,空間運算迅速發展,拓展互動邊界。在虛擬空間中,手與控制器位置的追蹤增加沉浸感,此外,這項技術也廣泛應用於觸控顯示器、精確追蹤裝置、輸入裝置、模擬工具等領域。
5G網路的同步需求較4G更為精細,簡化的遷移邏輯可能忽視了5G架構中不同層次的同步要求,因此在向5G過渡時需要更精確的同步設計和針對不同層級的考慮,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帶來不良影響。
自2017年以來,蜂巢通訊功率等級2隨著5G技術、折疊螢幕手機以及新頻段的出現而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將回顧PC2的基礎知識,並探討PC2在頻分雙工波段中的作用,以及現代設備在提升發射功率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動圈喇叭技術已經有近100年歷史,並廣泛應用於真無線耳機中。儘管其他感測器如MEMS已提升音質,超音波MEMS喇叭則以超聲波技術突破傳統設計限制,提供更高的聲壓、頻寬和精確音質。
天線是IoT裝置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影響產品的無線效能。設計人員需根據應用需求選擇適合的天線,考量參數包括輻射場型、阻抗匹配、頻率響應、效率與增益等。
無線路由器效能評估結合實境驗證,超越實驗室數據的局限。透過涵蓋範圍、訊號強度與延遲、傳輸效能及壓力測試,模擬真實使用情境,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實境測試揭示產品在干擾與壅塞環境中的真實效能,並提供改進建議。
10BASE-T1S作為IEEE 802.3cg定義的單對乙太網路標準,為多點拓撲結構,降低布線複雜性與成本,提升設備互通性和網路效率。其低布線需求減少機櫃空間,簡化維護,並支持資料與電力共纜傳輸。
AIoT結合AI與IoT,透過自動化、即時回應與資料洞察,改變生活與工作方式。其應用涵蓋智慧家庭、製造業、供應鏈、醫療保健及交通領域,提升效率、安全性與精準性,並減少人工干預與停機時間,展現廣泛價值。
隨著藍牙6.0版本及Mesh 1.1的推出,在精準測距、網路效率及安全性上取得突破。藍牙通道探測支援高精度測距,應用於無鑰匙進入、資產追蹤等情景;Mesh 1.1新增遠端配置、韌體更新等功能;PAwR功能大型藍牙網路的通訊效率,適合智慧家庭、工業及零售等領域。
為了提高除錯效率,工程師需要選擇具有最高類比數位轉換器(ADC)位元數和低本底雜訊的示波器,以確保訊號準確顯示,並盡可能減少可能影響測量的失真或雜訊,以實現最高的垂直精確度。
駭客攻擊和其他資安事件經常登上新聞頭條。然而,許多產品製造商仍然將設計安全置於次要位置。部分原因可能是有些人誤認為實現資安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本文將澄清這些誤解,並介紹經濟實惠的新款全套嵌入式安全解決方案,該方案可以提供強大的防護,抵禦各種侵入性攻擊。
Qi 2.0版於2023年正式發布,介紹了全新的磁功率設定檔(MPP),透過排列優化確保裝置能提供15W的充電速度。本文將說明MPP功率損耗核算(MPLA)、異物偵測(FOD)、配對耦合特性(LQK)量測等關鍵Qi2合規性流程。
智慧型手機中UWB技術普及率上升,各式應用對於精確測距和安全存取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讓UWB技術在誕生多年後終於出現顯著成長。與此同時,標準組織和產業聯盟持續增強UWB技術並推動相關規範,預期未來UWB將在各種場域中大放異彩。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