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Wave 5G Microcell Femtocell Picocell E頻段 μWave

E頻段成5G高速回程新選項 支援最高60Gbps速率(2)

第五代行動通訊(5G)逐步普及,回程技術成為支援全球5G網路部署的關鍵。本文介紹各種5G網路回程技術,並重點討論E頻段無線射頻鏈路。
Pixabay

可用回程解決方案

(承前文)光纖回程是行動網路營運業者(MNO)可以使用的最高容量方案。其是目前使用的主流小型基地台回程技術,因為許多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內區域都有光纖可用,而且這些區域都使用小型基地台來增加覆蓋範圍/容量。光纖的容量高達1.6Tbps(160個訊號×每個訊號10Gbps)。光纖是MNO的最高容量選擇。然而,光纖部署存在成本高、採購難、規劃審批複雜和耗時長等問題。根據GMSA的資料,部署光纖的成本約為7萬美元/公里。資本支出和部署時間是阻礙成長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μWave/mmWave回程和光纖是互為補充的解決方案,其在網路中共存。無線和光纖為營運業者提供了取代回程技術。理想的回程解決方案需要考慮許多因素,包括部署時間、聯邦/州和城市的許可、獲得通行權、資料頻寬要求、地形和總體擁有成本。μWave和mmWave回程是目前大型基地台的主流回程技術,約占大型基地台回程鏈路的50%。

μWave許可頻段技術功能強大、易於部署且成本相對較低(無需破壞城市街道或開挖溝槽)。其覆蓋6~42GHz的頻率,這些頻段非常適合中長距離鏈路,覆蓋範圍可達25公里。

在V頻段(57~66GHz)和E頻段(76/86GHz)內使用毫米波回程技術已持續多年。然而,V頻段會遭受嚴重的氧吸收,在60GHz處會發生很大的訊號衰減。此外,各國對該頻段的使用有不同的規定。有些國家將部分頻譜授權用於回程,而有些國家則將其留給非授權使用。歐洲和美國是允許非授權使用的地區,並且正在制定規則以減少不同配置的干擾概率。但是,V頻段在提供高品質回程方面仍然不可靠。其用途預計主要是非授權的短距離室內和室外覆蓋解決方案(WiGig)。E頻段提供頻寬更寬、訊號衰減更低的解決方案,可實現高可用性鏈路。

那麼,為何過去沒有在網路中大量使用E頻段呢?在4G網路中,考慮到可用頻寬容量,毫米波回程技術並未得到充分利用,只有某些場景才會用到,因此大多數無線回程是使用許可的μWave頻段(6~42GHz)實現的。隨著5G網路的爆炸式部署和密集化,情況發生了變化,現在需要10Gbps或更高的回程能力。

那麼,使用E頻段有哪些核心優勢,其與光纖和μWave相比如何?E頻段提供兩個5GHz頻譜頻段:71~76GHz和81~86GHz。這些頻段被細分為多個250MHz通道。頻譜分配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其可以用於分時雙工或分頻雙工鏈路。容量也不是問題,因為在許可的E頻段點對點鏈路中,可以傳輸的最大資料量大於60Gbps。E頻段還有望用於點對多點系統,也將提高可用的回程資料頻寬。

相較於傳統的μWave無線電,通道容量明顯增加。由於頻率可用性問題,傳統μWave無線電鏈路的容量只有大約2.4Gbps。此外,E頻段天線將電磁能集中在一個非常窄的能量束中(例如,只有1度的發散角),因此可以建構高增益(45dBi)、精巧的外型尺寸(30公分天線直徑)的無線電設備,非常適合隱蔽安置在建築物或塔上。即使RF發射功率不高,E頻段通常也能支援長達3公里的鏈路長度。表1比較了常用的幾種回程技術。

表1 回程技術比較

銅纜是使用T1/E1協定的傳統技術。銅纜無法輕鬆擴展以提供4G所需的頻寬,更不用說5G了。對於室內小型基地台和公共場所來說,其仍然是一種選擇,但營運業者已開始放棄這項技術。相較於光纖或μWave/mmWave,衛星的使用並不廣泛,原因在於資料速率有限,而且由於地球同步衛星處於非常高的地球軌道,延遲是問題之一。低軌(LEO)衛星改善了延遲,可能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具體情況仍不確定。衛星的主要優勢是將沒有替代方案可用的鄉村地區進行連接。除極少數新興市場外,Wi-Fi並不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回程技術。這些頻段是非授權的,因此不斷增多的無線存取點會造成干擾,而且覆蓋範圍有限也是個問題。

無線E頻段鏈路傳輸架構

E頻段使用傳統的數位調製編碼,例如從BSPK到1024 QAM。但是,限制連結距離的因素有哪些?

  • 惡劣天氣:雨、霧、雨夾雪和雪會使訊號強度以不可預測的方式衰減,導致接收器收到的訊號水準下降,進而降低訊號雜訊比(SNR)。值得注意的是,當遇到雨衰(Rain Fade)時,E頻段無線電鏈路可以使用自我調整調變。這表示鏈路可以轉而使用不太複雜的調變,以防止資料丟失。透過降低這段時間內的容量,高可用性資料連結的連接得以維持。在降雨量高達100mm/小時的情況下,廠商如ADI的系統化封裝(SiP)解決方案可確保1公里鏈路具有99.999%的可用性。
  • 基頻能力:在E頻段頻率工作時,基頻單元成為資料輸送量的瓶頸。典型BBU支援10Gbps的資料輸送量,而可用頻譜可支援超過60Gbps的資料輸送量。
  • LO的相位雜訊:相位雜訊會限制調變階數。LO抖動會導致訊號雜訊比(SNR)降低,因為雜訊會疊加到要上變頻/下變頻的目標訊號上。

表2顯示了E頻段技術支援的多種調變的預期比特效率和SNR要求。

表2 E頻段技術支援的數位調變編碼與SNR

E頻段無線電設計難度

令人驚訝的是,E頻段無線電可以利用目前μWave無線電基頻卡設計的很大一部分,包括數據機核心、處理器、記憶體模組、時脈恢復/產生、同步1588電路和較低頻率類比前端。這使得μWave無線電供應商可以更輕鬆地轉換到E頻段領域。E頻段前端模組、雙工器和天線是將μWave無線電轉換為E頻段無線電所需的新設計模組。

毫無疑問,76/86GHz設計似乎令人生畏,因為相較於較低頻率的RF甚至μWave,mmWave設計更複雜。如圖4所示,波導轉換現已整合為ADI E頻段SiP的一部分,以儘可能降低天線的射頻損耗,轉換至更高頻率的訊號。

圖4 E頻段無線電單元系統圖

由於1km處的自由空間損耗為131dB,雨衰為17dB/km和31dB/km(分別針對99.99%和99.999%的可用性),因此E頻段鏈路預算可能很有挑戰性。設計人員必須仔細考慮增益、發射功率、雜訊係數和IP3等要求,以滿足5G網路業者的回程要求。

E頻段滿足5G回程需求

本文重點說明了E頻段能夠為5G網路提供更高的頻寬,進而擴展了回程選項,透過光纖的補充技術,為營運業者規劃部署和平衡集中式與分離式RAN解決方案提供了更大的彈性。

廠商如ADI開發了具有基頻輸入或輸出以及整合波導輸出或輸入的表面黏著、高整合度SiP,進而消除了與E頻段前端設計相關的大部分繁重工作。設計人員不再需要擔心晶片處理,而是可以利用相關的E頻段封裝技術解決方案。

(本文作者Andy Boyce為ADI微波系統架構師;Donal McCarthy為ADI市場行銷總監)

參考資料

[1] 10GHz可用頻譜,256QAM效率為6.3bits/Hz/秒。

[2] 22dBm發射功率,60cm天線,625MHz頻寬,QPSK調變,1Gsps鏈路,99.99%可用性。

[3] 比特效率是指相對於通道頻寬的資料輸送量。其包括對通道保護帶、時脈編碼和FEC的估計。實際比特效率會根據具體實現情況而不同。

[4] FSL=32.44+20×log(頻率[MHz])+20×log(距離[km])。

[5] 雨衰資料來自ITU-R P.838-3“用於預測方法的降雨特定衰減模型”中的K區(歐洲、北美大部分地區和亞洲)。

E頻段成5G高速回程新選項 支援最高60Gbps速率(1)

E頻段成5G高速回程新選項 支援最高60Gbps速率(2)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