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4G專欄 OFDM深度剖析(二)】
正交頻分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OFDM)技術能善用頻譜,將多路資料同步傳輸,應用含括無線區域網路(WLAN)、非對稱數位用戶線路(ADSL)、數位音訊廣播(DAB)、歐洲及日本的數位電視地面廣播、DVB-H,以及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等,而其資料傳輸率的極致發揮則在多頻帶OFDM(Multi-Band OFDM, MB-OFDM)。MB-OFDM代表著WiMedia聯盟陣營的超寬頻(Ultra Wide Band, UWB)技術,它以480Mbit/s的超高效能,擄獲世人目光,近來除得到Certified Wireless USB的選邊站外,並成功地與藍芽結合,成為短距傳輸規範的首選。本文將深入剖析MB-UWB規範的傳輸時序,看它如何駕馭OFDM,將傳輸率極速飆升。
採用OFDM實體層的WLAN,已在全球各地廣泛地建置,多頻帶超寬頻(Multi-Band UWB)和WiMAX標準,則促使IC設計朝向更高資料速率的OFDM應用發展,而MB-OFDM,即MB-UWB的底層技術,能支援包括53.3、80、106.7、160、200、320、400以及480Mbit/s八種資料傳輸率,複雜的配速問題,吸引著無數工程師急欲一窺堂奧。
MB-UWB擁有7.5GHz(3.1~10.6G)大頻段的先天優勢,然而考量成本與奈米級技術未臻成熟,乃將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規畫的頻段切割成14個子頻段,每個頻段占528MHz,其基本的運作方式是以三個子頻段為一群組,透過時間交錯的方式(Time Interleaving),在各個次頻帶內利用OFDM符元傳送資訊,而訊號以每秒320萬次的超高速度,在這三個子頻段間急速的切換,其運作機制如圖 1。
除了各項系統參數外,各子模組所須達成的傳輸率,是基頻設計的重要指標,設計可達成的傳輸率不但關係到各個模組的執行效能,也牽涉到緩衝區設計與系統軟硬體的配搭。而在MB-UWB系統中,架構出不同的傳輸率因子是來自冗餘設計,頻率擴展(Frequency Spreading)、時延擴展(Time Spreading)與錯誤修正碼(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e)三種冗餘技術,建構出整個MB-OFDM的錯誤修正能力,也同時牽動各模組的效能與時脈設計。
頻率擴展
在MB-OFDM中,將兩檔低速的53.3bit/s和80Mbit/s的資料傳輸做了頻率擴展的冗餘保護,也就是把每一個待傳輸的位元,分別放在逆向快速傅立葉轉換(IFFT)的兩個腳位上傳輸,於是,這兩筆相同的資料在空中傳遞時,便能使用不同的頻率,可降低被干擾或衰減的機會(圖2)。
此種機制是利用逆/正向快速傅立葉轉換(IFFT/FFT)在共軛互補的特性上來進行,也就是圖2中f1與f2的Q軸數值會對消,而I軸的值則會加倍(詳見本刊4月號的「數位式解讀OFDM原理」),這使得在傳輸時Q軸不須傳送,因而達到冗餘保護與省電的功效。如此一來,傳輸所須付出的代價,是資料傳輸率將因此而減半。
時延擴展
MB-OFDM在時間切換上也動了手腳。規範中將53.3bit/s到200Mbit/s的五種資料傳輸率提供了進一層的保護機制,這個機制是把每一個 OFDM符元重新複製一遍,藉由快速跳頻的原始設計,把整個IFFT的輸出波形在不同次頻段中再次傳輸,因而達到了另一層的冗餘保護,示意圖如圖3。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多出來的符元是在另一個512MHz的頻段上傳輸,也就是說,對於每一個位元資料而言,它的分身是出現在遙遠的另一個頻段,這使得傳輸中常見的特定頻率衰減(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能夠降至最小。時延擴展也因為須多傳送一次相同的資訊,也使得資料傳輸率得再度減半。
錯誤修正碼
一如大部分的通訊協定,MB-OFDM對於所有的傳輸率也都提供了錯誤修正碼,53.3、80、106.7、160、200、320、400、480Mbit/s資料率所對映的編碼率分別是1/3、1/2、1/3、1/2、5/8、1/2、5/8、3/4。編碼率分子的意義是原始資料的位元數,分母則是編碼後產生的資料位元數。例如「1/3」指的是將一個位元,經過編碼後成為三個位元,這樣資料就會變成原來的三倍;而「3/4」則是將三個位元編碼成為四個位元,如此冗餘只增加三分之四倍,因為每三個位元多一個編碼位元,雖然負擔變小,但同時也增加通道環境不佳時的傳輸危險。編碼位元變化如圖4。此處所用的編碼方式是迴旋碼(Convolution Code),而解碼部分則採用維特比解碼器(Viterbi Decoder)來實現。
「640」是MB-UWB的魔法數字
在特殊領域中常隱藏著特別的數字,如半導體的莫爾定律「每隔約十八個月,同體積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十八就是半導體莫爾定律的魔法數字(Magic Number)。在MB-UWB中也有一個魔法數字,它是640。
MB-UWB規範上定有八種傳輸速率,編碼規定皆不一樣,若要分別對八種速率進行設計,不但工程浩大,且實現出來的晶片體積也將十分龐大。經筆者深入研究,試著尋找各種擴展模式的規則,最後發現,所有的速率竟都是從這個魔法數字中導出,其間的差異僅來自冗餘量的不同。
換另一個角度來說,MB-UWB最終的通道傳輸率都是640Mbit/s,不同的資料率藉由不同的冗餘率來進行錯誤修正,所以,當傳輸率提高時,犧牲的是錯誤自我修正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通道良好的狀況下才能進行飆速,否則就以降速來因應。整個算式如表1。
尋回消失的528
眾所周知,MB-OFDM的頻寬是528MHz,取樣率也是528MHz,但冒出的640Mbit/s是怎麼一回事?由上節的說明可以了解,因通道狀況不佳,傳送端可以降速傳輸來確保資料安全抵達,另一種情形是在傳輸封包表頭等較重要的資訊時,也可以用抗衰減力強的低速傳輸來保護重要資訊。但當傳輸率升上 640Mbit/s後,如何再對應回正常的528MHz頻寬?這個問題在任何資料上都找不到答案。
經過仔細推敲才發現,其實這是由一層所謂的「保護機制」所演變而來。如圖5所示,所有的資料經冗餘編碼後皆達到了640Mbit/s的傳輸率,在經過保護機制後,又都回到了528Mbit/s。這個「保護機制」是筆者自行定義的,實際上並沒有這個模組,其原因要從資料源頭說起。
所有的輸入資料在經過「頻率擴展」、「時延擴展」與「錯誤修正碼」後都變成640Mbit/s的資料率,640Mbit/s在進入IFFT後兵分兩路,由於是QPSK,故而資料須一路餵給I通道,一路送進Q通道,用以產生IFFT的複數調變,因I、Q兩路同時傳輸,於是取樣點速率乃降至 320Mbit/s。
然後回頭看MB-OFDM定義的IFFT/FFT訊號,如圖6所示,每個OFDM符元(Symbol)為一百六十五個點(Tone),這個OFDM符元包涵三十二個零字首(Zero Pad)與五個緩衝區間(Guard Interval),剩下的才是資訊(Informa-tion)。
除此之外,在這些所謂的資訊中,竟然還包括其他的負擔(Overhead),這些負擔包括十二個領航字元(Pilot)、十個保護點(Guard)與六個不使用的空頻率(Null)。總計,一百六十五個點中只有一百個點可供資料傳輸,其餘都算是傳輸中的負擔,這些負擔使得實際上的傳輸率只剩下 100/165。
果然資料變成640Mbit/s後分成兩路,各為320M,而320M的資料量還須外加負擔部分,於是320M×165/100即等於528M!最後的傳輸率的確是528M。
MB-OFDM巧妙的利用三種冗餘設計,搭配IFFT/FFT與保護機制,建構出一體成型的高速機器。系統配速好了之後,各模組須依實現速率之要求達到既定的效能。
交錯器維持高效能
從這分析卻也意外發現,除在高速的IFFT/FFT製作上須投注相當的功夫外,前端的交錯器(Interleaver)竟須要維持比IFFT/FFT更高的效能,也就是640Mbit/s,這也使得這個模組的重要性又向上提升(按:得設法用平行設計來降低速率)。
OFDM的每個設計都與系統有不可分割的關連,明瞭各個參數的來龍去脈,方能對每一個模組進行整體設計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