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泰 Matter 本地控制 探索 Discovery 委託 Commission Ecosystem Controller

斷網控制/探索/委託互聯互通體驗 Matter本地實測平台效能見真章(1)

隨著Matter被廣泛運用於智慧家庭生態圈,目前Apple Homekit、Amazon Alexa、Google Home和Samsung SmartThings等智慧語音助理皆已支援Matter。然而,要是網路突然斷線,家裡的智慧裝置是否還能正常操作?還是必須連接到外部網路才能控制智慧裝置?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使用情境,成為智慧裝置的關鍵挑戰。

Matter是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 CSA)所推出的統一連接標準,旨在讓不同品牌的智慧裝置可以互聯互通。並且支援包含Wi-Fi、乙太網路(Ethernet)、Thread和藍牙(Bluetooth)等多種連接協議。

隨著Matter被廣泛運用於智慧家庭生態圈,目前Apple Homekit、Amazon Alexa、Google Home和Samsung SmartThings等智慧語音助理都已支援Matter。然而,要是網路服務供應商的網路突然斷線了,家裡的智慧裝置是否還能正常操作?還是必需連接到外部網路才能控制智慧裝置?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使用情境,自然也成為設備供應商在開發智慧裝置,打造卓越體驗的一大挑戰。

Matter實現本地控制 具備多項優勢

由於Matter是未來智慧家庭規範的協定標準,只要智慧裝置產品能支援Matter後,便可在本地控制功能上享有以下優勢:

.可靠性更高

本地控制不需要連接到外部網路,因此即使外部網路斷線,使用者也能正常控制智慧裝置。

.反應速度更快

本地控制的反應速度更快,因此不會因為經過外部網路以及雲端而產生延遲。

.安全性更佳

透過實現本地控制,智慧裝置便不需要將數據資料傳輸到外部網路,進而減少智慧裝置被駭客攻擊的潛在風險。

Matter本地控制實測 四大智慧平台操作情況

筆者在透過Google Home控制家中的智慧燈泡時,就曾偶然遇過網路服務供應商(ISP)臨時的網路斷線情形,然而在外部網路不通的狀態下,支援Matter的智慧燈泡並無法用Google Home進行開啟、關閉或是調整亮度彩度等功能。而這也引發了筆者對此狀況的好奇心,畢竟Matter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即使網路斷線也能正常操作支援的智慧裝置」,因此筆者對於各大智慧平台做了以下實驗。

測試設備:Wiz Wi-Fi BLE A60 E27 922-65 RGB智慧燈泡(支援Matter)

測試手機:Apple iPhoneX(iOS 16.7.5)、Realme C15(Android 11)

AP:ASUS ET8

.Apple連接Controller:Apple TV 4K 3rd Gen(支援Matter)

.Google連接Controller:Google Home(支援Matter)

.Alexa連接Controller:Amazon echo dot gen 4(支援Matter)

.Samsung連接Controller:Samsung SmartThings Station(Model:EP P9500)(支援Matter)

測試場景

在正式展開測試前,需先確認支援Matter的Wiz智慧燈泡,分別可在Homekit、Google Home、Alexa、SmartThings智慧平台下正常操作。接著再以斷開AP網路線的方式模擬外部網路斷線,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測試結果

只有Apple Homekit能在外部網路斷網的情況下持續操作智慧燈泡,剩餘的智慧平台都無法在外部網路斷線的狀態下成功操作智慧燈泡。而由於Apple Homekit並不支援Android平台,因此這部分無法測試。

跨平台本地控制 無網路操作難題待解

此次測試的智慧燈泡因為支援Matter,因此也必須具備無外部網路時的本地控制,然而卻在測試中發現,Homekit以外的智慧平台在此項操作上全部陷入無法操作的窘境,因此如何讓Matter設備在無網路狀態下依舊能正常操作,便成了各家廠商務必特別留意的待解課題。

本地控制是Matter智慧裝置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讓使用者即便身處在外部網路斷線的情況下,仍舊得以正確無誤地操作智慧家庭裝置。若是因為無法連線到外部的雲端伺服器就無法正常操作,當網路一旦發生不穩定或是網路斷線的情況,就可能導致使用者即使人在家中也無法使用智慧家庭裝置,造成不佳的使用體驗。

斷網控制/探索/委託互聯互通體驗 Matter本地實測平台效能見真章(1)

斷網控制/探索/委託互聯互通體驗 Matter本地實測平台效能見真章(2)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