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低成本M2M應用 LTE R12新增MTC規格

2015-02-02
現今機器對機器(M2M)服務均以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等2G網路為基礎,該系統已使用二十餘年,但仍具備低成本、低耗能,以及網路普及等優點。不過,2G網路正逐漸由長程演進計畫(LTE)服務取而代之。
為了下一代的Release 12規格,LTE標準機構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正在為LTE定義新格式,稱之為「Cat-0」,有助LTE達到物聯網的需求(3GPP以「機器類型通訊(MTC)」稱呼物聯網)。

物聯網或M2M是由各種有線及無線技術建構而成,例如蜂巢式行動通訊技術(2G、3G及LTE)、無線區域網路(Wi-Fi)、個人區域網路(藍牙、ZigBee及802.15.4),以及其他廣域技術,如Weightless和Sigfox等,這些技術各有特質,適合不同用途。

蜂巢式技術受M2M三大因素限制

不過蜂巢式行動通訊技術在M2M的占比受限於多項因素,主要取決於成本、節能及覆蓋範圍。

成本是許多M2M應用建置關鍵,蜂巢式技術必須與裝置成本低於5美元的長程系統競爭,目前2G裝置成本不到10美元,或許適合諸多應用;但LTE模組現有成本最高40美元,並不符合許多M2M連接的低毛利和高總量需求。

節能也相當重要,許多M2M裝置採電池供電,電池壽命若縮短,將會大大衝擊建置及維護成本。而有些應用的電池壽命可能須長達數年,又得維持低成本解決方案,例如混合能源採集與一般電池技術。此外,覆蓋範圍也很重要,因為許多M2M裝置均隱身於建築物深處。在蜂巢式技術市場裡,2G裝置仍占M2M連接約六成。

針對日漸增加的M2M裝置障礙,3GPP提出特定工作項目,以降低複雜度,進而降低裝置成本,並提升MTC裝置在LTE的覆蓋範圍,這也正是Release 12及後續規格部分目標。

Release 12特別提及「低複雜度使用者設備」,MTC使用者設備可向網路表明為Cat-0,此類設備開發成本較低,但仍能支持低延遲與最高1Mbit/s的資料速率,適合絕大多數的M2M應用;其次,Release 12亦引進新式節能模式,MTC裝置若不須主動與網路通訊時,即可進入深度休眠模式。

此外,在該規範中,MTC終端節能改善是另一工作項目(UEPCOP),在靜止模式流程內落實節能模式,不論是何種領域的MTC裝置均可適用。

圖1 LTE Cat-0與其他蜂巢式技術效能比較

若要為物聯網時代重新定義LTE,會產生與傳統LTE平台不同設計難題,目前多數LTE數據機均為支援300Mbit/s以上的高吞吐量;而新式物聯網LTE數據機支援範圍最高只到1Mbit/s,吞吐量需求降低了三百倍。

從圖1可見,這項變化將LTE推向較低的表現等級,數據機設計師也因此要大幅改善裝置處理能力,同時降低成本與耗能,為LTE開創更多的物聯網用途及市場。

降低裝置處理/記憶體要求 新裝置架構耗能減少

針對物聯網調整LTE時,數據機架構大抵不變,不過在處理鏈每一階段內,均能發現改善契機。

LTE射頻晶片:管理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的傳送及接收,由於LTE Cat-0裝置必須納入傳統LTE網路,此部分大多並不更動,例如須接收最高20MHz頻寬,降低吞吐量可節省耗能,尤其是降低整體傳輸耗能。
第一層處理:管理接收及傳輸鏈的低階訊號處理,整體功能維持不變,但因為區塊尺寸較小、吞吐量較低,故整體處理需求降低。
第一層CTRL、第二層與第三層:如前所述,針對物聯網設計LTE時,協定堆疊可在多方面提升效能,降低處理要求後,時脈頻率也會變慢,進一步提升能源效能。
中斷控制器:快速中斷結合即時反應,才能滿足LTE的低延遲需求。
晶片記憶體:區塊尺寸縮小後,也降低混合式的自動重發請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request, HARQ)緩衝要求,相較於傳統LTE記憶體,可明顯改善晶粒面積和晶片記憶體要求。
快閃記憶體(Flash)與雙倍資料率(DDR)記憶體:物聯網應用將堆疊記憶體需求降至最低,並調降外部記憶體需求。
系統時脈與處理節點:由於整體LTE基頻處理需求降低,系統時脈也能縮小,設計師可調整系統,在較低時脈頻率條件下運作,進而壓低系統耗能。此外,降低系統時脈速度後,LTE數據機還可用於低洩漏、高效能的矽晶製程節點。

對物聯網而言,傳統LTE數據機內含不少設計機會,可降低處理及記憶體要求,因而減少成本及耗能,兩者均為物聯網應用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因此,3GPP在Release 12版本內定義MTC規格,新式裝置耗能與成本比傳統LTE裝置更低,可促成2G轉型,在新規格之下,設計師可運用各種軟體與系統單晶片(SoC)先進設計,改善物聯網領域的傳統LTE數據機。

(本文作者為安謀國際行動市場經理)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