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已習慣使用Microsoft Teams、Zoom和Google Meet來提升遠端會議體驗。但即便如此,所有互動仍然侷限於2D的影音體驗,無法帶來真正沉浸式、生活化的3D體驗。
儘管目前元宇宙、AR/VR,甚至全息傳送(Holoportation)(高品質的3D人物模型,能夠在全球任意位置進行即時重構和傳輸)掀起了一股熱潮,但距離實現最終的跨越擴增實境頭戴式裝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將2D互動轉換為沉浸式的3D互動頗有難度,需要融合多項技術才能實現。雖然3D顯示幕和空間音訊內容已獨立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其只是靜態的,需要固定的觀看和收聽位置。在橋接現實世界和數位世界此一領域,3D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技術已進入下一階段,透過將靜態的3D互動轉換為能夠感知情境的沉浸式互動,可動態適應所有環境類型(人與人的遠端互動、人機互動或機器與機器的互動)中的用戶情境和機器情境。
智慧裝置持續發展
根據分析師報告,2021年全球智慧家庭裝置的出貨量成長了近12%,該項研究預測,到2026年時,其出貨將保持兩位數成長。消費者現在期望所有裝置都能不斷發展,使其能更智慧且無需接觸也能操控,包括燈泡、家用設備(圖1)、電視、汽車等。
在過去10年,智慧家庭不斷發展,智慧的定義也是如此。基礎的智慧裝置一般都很簡單—需要聯網、受到控制或監測,例如掃地機器人。更先進一些的智慧裝置能夠感知周圍環境。其可能還啟用了GPS,例如,進入一定範圍內,會自動打開家中的暖氣,無需觸摸按鈕或螢幕。
甚至,更智慧的裝置能夠傾聽語音指令,並理解其中的意思,提供一定水準的個性化體驗。例如,家中使用的智慧喇叭還能充當智慧管家,使用者準備睡覺時,可降下窗簾、調暗燈光、調節室內溫度,並播放舒緩的音樂。
智慧革命的下一個變革會賦予智慧裝置另一項人類感知—視覺。這些裝置能夠檢測和分析人們周圍的環境,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做出決定。這些裝置背後的支援技術是景深測量,這是實現飛時測距ToF的關鍵因素。
何謂飛時測距ToF?
ToF攝影機向物體發射光束,該光束會反射至感測器,攝影機測量發射光束與反射光線被感測器接收之間的時間延遲,由此測量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這個過程與超音波類似,後者透過聲音,而非光線來測量距離,雷達則透過無線電波來測量距離。相較於超音波,飛時測距攝影機能夠更快產生具有高(深度)精度的高解析度深度圖(空間解析度與RGB攝影機相當),且能覆蓋更大範圍。雖然雷達的探測距離更遠,但飛時測距ToF的準確性與解析度均更勝一籌。
一般而言,飛時測距(ToF)的時延會採用兩種方法來測量:間接飛時測距(ToF)(iToF)和直接飛時測距(ToF)(dToF):
間接ToF和直接ToF
iToF系統使用連續波(CW)方法,該方法測量發送和接收的光脈衝之間的相移。
dToF攝影機使用基於脈衝的方法,該方法測量發射的脈衝和接收的光脈衝之間的經過時間。使用CW iToF圖像感測器的優勢之一:其基於傳統的半導體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量產,能夠以經濟的成本實現高像素密度的短距成像。
無論選擇iToF還是dToF深度成像系統,最終要看應用需求和使用環境。iToF適用於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短距成像(0.5公尺、5公尺和10公尺)。dToF更適合對空間解析度要求不高的遠距成像。人工智慧(AI)和光學系統設計使得選擇iToF技術和dToF技術的界線不再那麼清晰明確。在能感知環境的智慧邊緣系統中,iToF和dToF感測器都與RGB圖像和慣性感測器整合,並在AI的助力之下提升性能,消除偽影。
就像滑鼠改變了電腦互動,觸控式螢幕技術也推動了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飛時測距技術正在助力實現非接觸式3D互動。在推動工業4.0發展方面,飛時測距技術具有類似效用。從用於品質檢測的工業機器視覺到用於資產管理的體積感測,再到推動自主(設備)生產的導航技術,製造業開始採用這些感測技術,並逐步轉向適合惡劣工業環境的高解析度系統。
但是,ToF技術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有哪些技術突破能夠媲美彩色電視或個人電腦呢?
ToF實現3D沉浸式互動 擴展多元創新應用(1)
ToF實現3D沉浸式互動 擴展多元創新應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