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率無線收發器 跳頻分集 分集技術 空間分集 頻率分集 RF通道 跳頻機制 RF

增進低功耗無線系統效能 跳頻分集技術游刃有餘

2011-05-05
本文解說如何在簡易型低功率無線收發器的環境中,提升無線連結的品質,其中著重於無線連結的穩定性,並且將整體硬體成本降至最低。對於許多簡易型收發器而言,使用跳頻分集(Frequency Hopping Diversity)似乎不符合成本效益,本文將透過技術觀點解說何以跳頻分集同樣適合簡易型應用。
無線通道是與空間及頻率有關的時間變異性射頻系統(Time-variant RF System),這表示RF通道的瞬間效能會隨著頻率、時間及實體變化而變化。若要獲得可靠的無線通訊連結,無線系統應該整合可有效運用這三個部分的技術。例如,變更運作的頻率稱為頻率分集(Frequency Diversity),變更空間的配置稱為空間分集(Spatial Diversity),變更時間則稱為時間分集(Time Diversity)。

多種分集技術各擅勝場

各個分集機制(Diversity Scheme)都會有增加的系統成本,這是起因於需要額外的硬體或軟體複雜度增加。有時候,訊息重複也會降低系統容量。檢閱現今最普遍的不同無線標準時,其中一、兩種標準較常使用,其一為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泛歐式數位無線電話系統(DECT)及無線區域網路(Wi-Fi)使用空間及/或極化分集,包括額外收發機及天線的額外硬體成本,且達到全速的系統資料速率。其二為Wi-Fi及藍牙(Bluetooth)使用頻率分集,雖沒有硬體成本,不過有額外的軟體複雜度;且由於變更頻率所耗用的時間而降低整體系統資料速率。另有時間分集,其沒有硬體成本,沒有顯著的軟體複雜度;但因重複的資料數量而降低整體系統資料速率。

對於需要最高資料量的系統,啟用空間分集通常是正確的設計途徑。本文將著重在頻率分集,因為這能夠將分集加入系統中,但不須要增加額外的硬體,在某些情況下,仍然能夠達到極低的延遲。

實際測量一般低功耗無線連結

以下的資料數據是使用CC2500開發套件取得,總共傳輸一千個封包,各個封包都包含64位元組的承載資料,而且結尾有循環冗餘檢查(CRC)總和位元組。所有的測量都是以250kbit/s資料速率進行,固定輸出功率為0dBm。

圖1 一般室內非直視性RSSI效能,速率為每秒1呎(上方曲線)。底線(下方曲線)表示傳回的CRC狀態。高=CRC有效,低=CRC錯誤。
首先使用2.45GHz的單一RF通道進行無線射頻通道測量,圖1顯示每5秒擷取一次的資料,速率為每秒1呎。這些資料是在住家內擷取,過程中有一具無線電以2,450MHz@0dBm的功率傳輸,另一具無線電負責接收資料。圖中針對資料的各次突波(Burst)記錄和呈現接收訊號強度指示器(RSSI)及CRC狀態。

此時,沒有任何跳頻,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測量到的RSSI中發現25dB以上的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很短的二至三次突波,約20~30毫秒(ms),這使得指定的接收器錯過傳入的資料,因此造成無線連結的整體品質不佳。對於這項試驗,5.3%的傳入封包遺失或含有無效的CRC檢查總和。

另一方面,有關各種頻率下保持穩態的RF通道所呈現的特性,在發送器中實作簡易版本的跳頻,可在各次突波後增加1MHz的運作頻率。基於軟體簡化的考量,其中選擇六十四個通道。以一千次突波運作會在64MHz頻帶上進行十五次完整掃描。

對於跳頻機制,必須計算時序預算,以便收發機有充足的時間能夠變更頻率,然後重新鎖定其鎖相迴路(PLL)。估計最終突波持續時間的方法為:傳輸順序中以250kbits/s計算的突波長度,結果8位元組前置放大需0.256毫秒、2位元組同步文字需0.064毫秒、64位元組承載資料需2.048毫秒、1位元組CRC總和需0.032毫秒;而在最不理想的情況下,變更頻率及重新鎖定PLL需要0.9毫秒。

因此,應該考量3.5毫秒的總突波時間。在此選擇10毫秒的突波時間,以便維持此試驗的時序需求。以下的結果表示64MHz運作範圍的十五次掃描。發送器及接收器保持穩態長達10秒。

圖2 靜態室內非直視性無線通道的頻率掃描效能。繪製十五次掃描(細線條)。紅色線條表示各頻率點的平均資料值。
檢查這次掃描的頻率回應,查看回報的RSSI下降的速度有多快。在這種情況之下,回報的RSSI值從-76dBm@2450MHz下降至-93dBm@2435MHz。對於RSSI,良好的無線連結與效能不彰的連結,兩者會出現17dB的差異,因此,設計任何RF通訊系統時,必須考量如此的現象,以及對於資料完整性的影響。

檢查圖2中顯示的RF通道效能時,看似能夠讓無線射頻運用RF通道,然後選擇有最佳的RSSI可供運作的通道。然而,若要簡化過程,可考慮兩具以上的無線電同時運作的情況。無線電1和無線電2之間的連結在某個頻率可能良好,不過無線電1和無線電3之間的連結可能不佳。因此,對於某些靜態RF通道使用情況,某種類型的頻率平均可能較為有利。

圖3 回報的RSSI值以及穩態通道的頻率(水平軸)與時間(垂直軸)的關係。Y軸表示頻率掃描,每次需要640毫秒完成。X軸為運作頻率MHz,右側的色條表示圖中各種顏色所代表的RSSI值。
在許多情況下,最好查看無線射頻通道在圖3輪廓示意圖的時間中所呈現的效能,因為輪廓示意圖可顯示通道隨著時間所出現的變化。對於靜態通道,效能並未隨著時間呈現多大的變化,而且呈現的結果垂直看來(表示時間推演)就像是「河床」。

動態通道的效能會持續變化,因此無法使用技巧來避免。若要判斷其效能,必須了解RF通道在發送器(TX)及接收器(RX)移動時變化的速度有多快。

至於各種頻率下保持動態的RF通道所呈現的特性,圖3以相同的跳頻RF系統呈現緩慢移動的動態通道,其中發送器在每次突波後增加1MHz的運作頻率,同樣也總共使用一千次突波。

圖4 回報的RSSI值以及動態通道的頻率(水平軸)與時間(垂直軸)的關係。Y軸表示頻率掃描,每次需要640毫秒完成。X軸為運作頻率MHz,右側的色條表示圖中各種顏色所代表的RSSI值。
為了讓RF通道呈現動態,接收器在住家中大約以每秒1呎的速度移動。這使得通道隨著時間而變化,圖4顯示最終的結果。在圖4中,數值在10毫秒中從2,445MHz大幅下降至2,420MHz,如此的下降足以造成無線連結無法在這兩個頻率運作。如果系統僅以一個頻率運作,而且已選擇該頻率,則無線連結會中斷。

再進一步了解這種情況,可看出對於任何一次紀錄的掃描,無線連結大多正常運作。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系統回報總共一千次傳輸的突波有三次遺失。因此,如果將某種編碼機制加入傳入的資料串流,能夠擷取所需的資料,即使有突波時間錯誤的影響,也能夠製作穩定的無線系統。有許多數學程序可用來執行這類的資料編碼及解碼,這些程序均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將冗餘資料加入傳入的資料串流,不過這會產生額外負擔,使得整體輸出量減少,然而接收器能夠偵測錯誤並予以修正。

解讀正向錯誤修正/資料交錯

編碼器一般分為區塊碼(Block Codes)和迴旋碼(Convolutional Codes)兩大類,這兩種編碼的主要差別在於運作方式的不同。

區塊碼
  區塊碼會處理資料的區塊,產生區塊的冗餘編碼文字。最常見的區塊碼是Reed-Solomon(RS)碼,這種編碼屬於線性區塊碼的一種,普遍用於CD/DVD媒體及其他多種資料儲存媒體。

區塊碼依據區塊長度而定:n=2m-1,其中m是整數,而訊息大小為k,產生的同位元檢查大小即為2t=(n-k)。m的一般值為8,因此產生的區塊長度為255位元組。同位元檢查大小與搜尋的資料完整性層級有關。設計RS碼時務必審慎考慮,因為修正1位元組的訊息錯誤需要2位元組的同位元檢查。

迴旋碼
  迴旋碼會逐一位元(Bit-by-bit)依序處理傳入的資料,而非間斷處理。迴旋編碼器廣泛用於無線標準,尤其是GSM/整體封包無線服務(GPRS)。

迴旋碼依據制約長度K及編碼率n而定。制約長度K定義產生指定編碼文字所用的位元數,也就是機制能夠處理的位元錯誤序列上限。編碼率n表示傳入的位元串流大小與傳出的位元串流大小兩者之間的關係,編碼率n是所傳輸位元數的兩倍。

迴旋編碼器是運算方面成本相當低的做法。這種編碼器的實作相當簡單,因為其中只有移位暫存器的K數目,以及透過預定方式與簡單模組二法器進行的互連數。這種編碼器本身較為複雜,不過可以立即用於各種硬體實作,包括許多現今的數位訊號處理器(DSP)。

資料交錯
  資料交錯是重要的資料操控功能,可在輸入前述的正向錯誤修正單元前執行。特別是對於沒有足夠的能力可控制多個連續錯誤的迴旋碼,務必散布編碼的承載資料。

許多低功率的無線收發器,都有資料交錯在硬體中的正向錯誤修正,這對於低雜訊時產生的單一位元錯誤相當有效,不過對於足以消除整個突波的衰落事件則作用不大。對於這些事件,應該針對多次突波,使用輔助資料交錯器及正向錯誤修正(FEC),然後查看輔助交錯器平行處理八次突波時的GSM/GPRS。

跳頻機制
  最簡易的跳頻機制是線性機制,其中無線射頻只會在每次傳輸突波時造成運作頻率增加一定的量如1MHz。然而,若使用線性跳頻技術,按照先前探討一般低功耗無線連結實際測量的RF通道特性,可看出大幅衰落會影響多個連續突波。關於正向錯誤修正及資料交錯的資訊顯示,正向錯誤修正技術就如同迴旋編碼器一般,對於連續錯誤而言無法發揮效能。因此,實作整合隨機跳頻機制的系統相當有利,有助於降低連續錯誤的整體可能性。

使用虛擬跳頻機制的另一項優點是,只要多個無線連結使用不同的隨機金鑰序列,並且整合某些正向錯誤修正,以處理因衝突而遺失的封包,即可讓多個無線連結自動執行(圖5)。這是現今藍牙標準中使用的跳頻機制所具有的一項功能。不論兩個藍牙裝置何時配對,都能夠協議要使用的虛擬隨機跳頻金鑰,然後使用這個金鑰進行後續的所有通訊。每次連線使用的金鑰各不相同,有助於減少連續衝突的機會。

圖5 線性跳頻機制(左)與虛擬隨機跳頻機制(右)比較

隨機跳頻機制可因應變化

使用固定頻率設定時,接收器以每秒1呎的速度移動時,固定頻率設定呈現大約25dB的下降,這些下降持續50~200毫秒的時間;若採用掃描測試設定,則對於15MHz子頻帶上回報的RSSI,掃描頻率設定呈現17dB的下降。接收器以每秒1呎的速度移動時,下降的頻率為10毫秒25MHz。

由於RF頻道效能出現如此快速的變化,可以想見,對於簡單的單天線RF收發器,最有效的方式可包含隨機跳頻機制,以便快速變化的通道效能達到均衡的效用。

(本文作者任職於德州儀器)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