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技術導向迷思 打造匠心獨具產品

2007-06-21
在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越來越明朗以後,各業者在品牌與價格之間的取捨也更加明確;而由於廠商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產品功能差異化也日益困難。到最後,還是要靠嶄新思維來締造新猷,而最大的竅門,說穿了,也不過是「為客戶著想(Think For Customer)」寥寥數字而已。  

過度技術導向有弊無益  

綜觀近期各國的設計與企劃人員,或是引領資訊風潮的大老們,似乎都過度技術導向。事實上,當資訊產品從發展初期到成長期時,技術導向的思維確實能夠奏效,進而帶來經濟效益。然而,隨著市場持續成熟,業者們為了與競爭者拉開差距而不斷鑽研技術的同時,卻往往忽略消費者內心感受,而與用戶的需求各行其道,當使用者還不熟悉新規格的同時,新規格已經到處林立,甚至已經出現在產品之中了。這樣的技術導向,由於與消費者漸行漸遠,因而將難以獲得用戶的認同,更將難以帶動接受度與市場普及度。以下列出數項近期問世卻少有人熟悉的新技術或是新規格。  

‧HDMI  

雖然有不少廠商力拱HDMI顯示介面,新出廠的高畫質平面電視也多內建該規格,但事實是,更多消費者並不清楚HDMI究竟是什麼,而業者也並不因此稍微停下腳步。在這樣詭譎的前提之下,目前HDMI介面規格已悄悄邁向1.3版了。更矛盾的是,不但不在乎消費者的認知狀況,還有業者推出競爭規格UDI與 DisplayPort 1.x,以此緊追在後。  

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是針對下一世代多媒體影音設備所開發的傳輸介面,最大傳輸速度可達5Gbit/s,並可同時傳輸8聲道的音訊訊號;其為非壓縮式的數位資料傳輸,因而可有效降低數位/類比轉換所造成的訊號干擾與衰減。HDMI協會成員多由日歐美大廠所組成,具備明確規範與測試認証標準。其應用領域包括 DVD播放器與燒錄器、液晶電視(LCD TV)與高畫質電視(HDTV)、投影機(Projector)、顯示卡(VGA)、機上盒(STB)等。  

以HDMI的應用來看,過去強調的「生活簡單就是美」,在數位時代中卻似乎背道而馳,不斷催生的新規格、新技術與新科技,反而將生活複雜化了。  

‧無線USB  

無庸置疑的,USB已經站穩了介面霸主的地位,在諸多系統與終端產品間大小通吃。也因此,英特爾(Intel)及其陣營才會打著如意算盤,希望能夠藉由 USB難以計數的連接埠數量,推動無線USB的問世。一般認為,英特爾陣營是在盤算著能夠創造出如同802.11x般的效應。然而,從2004年問世至今,Wireless USB的實際產品(圖1),卻仍有限。  

無線USB是由無線USB促進組織所推動,該組織主要由7家公司組成,分別是傑爾系統(Agere Systems)、惠普(HP)、英特爾、微軟(Microsoft)、恩益禧(NEC)、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Philips Semiconductors)的恩智浦(NXP)和三星(Samsung)等,並在逾百家會員的支援下定義無線USB規格。  

‧Blu-Ray與HD DVD  

當日商積極以藍光(Blu-ray)等下一世代高畫質光碟強勢進攻之際,業界要問的問題是,「這個作戰計畫是否會成功?」業者們都認為,終端機器的價格、片子的多寡都不會是問題,事實上,東芝(Toshiba)的低價HD DVD播放器以低於400美元的售價已經在美國傳出銷售佳績。  

然而,核心的疑問是,「如何說服使用者去面對與接受至少兩種不同的規範?」尤其消費者當白老鼠的內心感受,以及升級與否的意願,都是關鍵。從過去的實例來看,如DVD Audio一度被視為可以取代CD,但卻因為主流消費群並不認為CD音樂品質較差的事實,DVD Audio因而默默消失;同理可證,DVD與藍光的競爭,也將不會只是品質優劣與否的比較而已。  

若以前文的邏輯推論上述各項新標準的問世動機,企管大師們所說的「為客戶著想」,也不過是一句口號罷了。  

突破供過於求的成長困境  

以現今的3C市場發展來看,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參與者眾,產品的供過於求似乎成為趨勢。尤其在數位世界的競爭舞台,更是贏者全拿。若是技術已非決定勝負的因素,那麼勢必需要以非技術的觀點來探討新的設計觀念,以求突破。  

產品設計吸引眼球  

舉例來說,蘋果(Apple)的iPod系列(圖2),就是仰賴了優越的工業設計造型及成功的商業模式,不但以超過一億台的銷售數量奪得數位隨身聽的霸主,也因為光環效應讓該公司的人氣回流。  

同時,該公司也正式改名,以利用過去在個人電腦領域所累積出來的專業知識(Know How),一舉進軍數位家電以及通訊的市場,如Apple TV及iPhone(圖3)都是一例。  

因此,從蘋果的成功學到的第一門課,就是產品的規劃設計,勢必要能在一瞬間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人愛不釋手,才能進而達到引起消費者購買的欲望。也在iPod的帶動之下,奢華經濟掀起一陣流行風。  

除了手機或是個人隨身裝置以外,PC的家電化也是工業美學的代表作之一,如富士通(Fujitsu)的超大螢幕及家電PC(圖4)都是顯例。  

最大化使用者經驗  

而第二門課,就是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最大化。這個概念與使用者體驗的心理有極大的連結關係。如蘋果的產品,不只是在使用介面挖空心思,就連在包裝上都極為用心,包裝簡易風格明確,讓使用者購買後能夠再拆開包裝的同時隨即帶來喜悅。因此,站在消費者的觀點來規劃與設計產品,同時最大化使用者經驗,是成功的第二道法門。  

第三個訣竅,就是左右產品成功與否的優越使用性(Usability,簡稱優使性)。這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ered Design)作為出發點的設計概念。  

優使性設計的重點在於讓產品或是網頁、使用手冊等可見物品,在設計環節上能符合使用者的習慣與需求,以期讓使用者在使用時,不會產生學習障礙,並能以最短的時間上手。優使性的整體意涵不是聚焦在可用而已,更包含整體設計優質化的概念在內。如使用者介面的設計(UI)就極為重要。  

根據調查,多數使用者對使用手冊或是說明書棄之如敝屣,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使用者介面或是人機介面設計(HCI)就擔負重任。除了在操作方式上力求簡便之外,名為Toolchip的設計,也不失為一種良策。該設計意指當鼠標移動到應用程式的圖標時,就會跳出簡單說明,以協助使用者操作。  

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上的發揚已經極為明顯,如透過3D或是半透明的操作模式,都是近期的潮流。如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 Vista(圖5)、蘋果的Mac OS 10.5(圖6)、昇陽(Sun)所開發的Project Looking Glass(圖7),或是以Linux為主X Windows的Beryl,幾乎都是走在相同的路途上。  

至於消費性電子(CE)上,如美商柯達(Eastman Kodak)的數位相機,之所以能夠在競爭者的夾殺當中存活,就是善用優使性。如透過按鍵操作可在液晶螢幕上顯示簡易說明、列印照片的操作同樣簡便,都是吸引用戶的關鍵。  

就連電影產業也積極投入這項領域的研發,如華納(Warner)所開發的Warner Mycal Preview(圖8)就展現了圓形環狀的使用方式,可以迴轉來觀賞預告片。  

總而言之,儘管產品立基於技術,然而開發人員若是一味鑽研技術,卻忽略操作者的便利性與觀感,就可能失去使用者的支持。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元件雜誌76期6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