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採集並不是新的概念;其近期在射頻(RF)和微控制器(MCU)元件效能與功耗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讓建置諸如感測器節點之能量採集應用變得更為容易。
此外,對於同樣的能量採集器而言,新建置的應用能夠比先前的應用提供更強大的能力。因此,能量採集已在越來越多的應用中,成為感測器節點供電之可行方案,其可在本地端處理採集資料,之後回傳到集中器。
圖1為一個嵌入式能量採集系統,當中的組成元素如能量採集器,是任何能量採集設計中都必要的。
|
圖1 能量採集感測器節點設計架構 |
表1彙整常見的潛在能量採集來源。在此範例中,以使用太陽能採集器為例,除了能量採集源之外,相關應用中也需要某種形式的能量儲存裝置,其中最常見的是電容組或者小型可充電電池。儲能設備也是必須的,因為採集器須持續不斷的採集能量,而應用本身可能僅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處於工作模式,大部分時間則處於休眠模式。
除了這些應用組成元素外,開發人員還要面臨如何選擇元件,並達成符合預期可用能量的設計。在此處有一些關鍵因素須考慮,所選擇的元件要能夠在極低待機電流下工作,在工作模式時功耗也要能達到最低;此外,必須能夠在工作模式和待機模式之間快速切換,因為元件從待機模式轉換到工作模式所需的時間越長,所耗費之能量越多。
RF元件選用標準取決於待機/傳輸模式功耗
選擇能量採集器設計中RF元件時,一個關鍵元素是要選擇合適的通訊協定,此協定要能夠提供足夠的頻寬以傳輸所需資料,並且盡可能將整體功耗降到最低。ZigBee和藍牙(Bluetooth)都是低功耗和電池供電型應用的良好選擇,但是更輕量級的無線連接技術或許才是能量採集器的最佳選擇,因此簡單、專用的Sub-GHz解決方案非常適合能量採集型應用需求。假設該設計是要進行本地端訊號處理,而僅須進行少量資料傳輸時,那麼RF元件在大部分時間裡將處於待機模式,僅在須要傳輸少量預處理(Pre-processed)資料時才被喚醒,因此要考慮的兩個重要參數是待機模式功耗和傳輸模式功耗。
基於以上原因,高效能的Sub-GHz收發器將是理想的選擇,如Si4464元件的待機模式電流僅50奈安培(nA),當在非收發模式下可最大幅減少能量消耗,而且從待機模式切換到運行模式時,喚醒時間僅需要450微秒。這種等級的無線能效使得開發人員能夠最小化應用中RF元件的功耗,並且專注於存取和管理資料。
感測器節點將提供本地化的資料處理,降低整體RF網路的資料傳輸流量,目前市面上實現這種目標的理想選擇是採用安謀國際(ARM)Cortex-M4核心的MCU,不僅擁有大量專用的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功能,相較於不具備DSP能力的MCU,其能夠在更短的時脈週期內完成訊號處理。
具備DSP功能 MCU能快速完成訊號處理
圖2顯示基於Cortex-M3核心的MCU和基於Cortex-M4核心的MCU在執行相同常式實現512點快速傅立葉變換(FFT)時所消耗的時間(在兩種核心下,CPU時脈速率是相同的)。
Cortex-M4核心的處理時間遠低於Cortex-M3核心的處理時間,這是由於Cortex-M核心的DSP效能更高。
|
圖2 512點FFT在Cortex-M3核心和Cortex-M4核心上運行所需的時間對比。 |
然而,僅靠核心並不是獲取最佳效能的唯一因素,還須考慮諸如訊號採集所需的功耗(以及所使用的技術)、MCU周邊之間的互動,以使MCU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於低功耗模式。
優化訊號採集功耗方式各異
考慮到訊號採集任務,最佳化效能可以經由多種方式實現。假設要獲取的是類比訊號,就可以採用類比數位轉換器(ADC)或者專用介面實現訊號採集。圖3中圖形化顯示這些過程。首先最常用的做法是,利用計時器觸發ADC採樣,並將所獲取的採樣資料傳輸到DMA,在1kSPS採樣速率下,功耗為165微安培(μA)。
|
圖3 MCU上的低功耗ADC工作原理 |
第二種方法是在同樣採樣速率下改善功耗。其方法是在待機狀態時讓MCU進入功耗模式2(Energy Mode 2, EM2),一直到被中斷喚醒為止(中斷可來自多種觸發源,包括EM2的可用計時器)。EM2的待機功耗為900奈安培,但是MCU只需要2微秒就能恢復全速運行狀態。因此,超低功耗模式帶來的時間成本,EM2切換回全速運行狀態所帶來的功耗,兩者間達到很好的平衡。
這種情況下,同樣實現1kSPS採樣速率時,功耗降低到60微安培,與第一種方法相較下,功耗顯著下降。此方法可能是最合適的方法,因為許多嵌入式應用都是靠中斷驅動的,然而,根據應用對特殊情況的要求,還可利用其他方法來進一步降低功耗。
第三種方法(可視此方法為一個「優化迴圈」)仍然採用EM2,但本次並非等待中斷,而是使用等待事件(Wait For Event, WFE)指令,該指令是Cortex-M指令集的一部分,使MCU能夠對外部或者內部事件進行回應,類似於中斷觸發。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從主迴圈中進入中斷,而是MCU直接從EM2中喚醒並開始執行下一條指令,免除了中斷延遲。雖然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所有應用,但採用此方法可以降低功耗,同樣1kSPS採樣速率時,功耗不到20微安培。
為了判斷採用何種方法更適合所需應用,進行一次詳細分析是必要的;若要達到所需的最低功耗,則須評估取樣速率大小,以及MCU在各種模式下的功耗。
圖4對比了分別採用上述三種方法時,功耗和取樣速率的情況。圖中交叉點表示--為了實現最佳功效,可以從一種方法轉向另一種方法。
|
圖4 功耗與取樣速率對比圖 |
LESENSE協助MCU處於低功耗模式
除了使用ADC進行訊號採集之外,選擇的MCU還可以使用額外的專用周邊。以EFM32 Wonder Gecko MCU為例,可以選擇使用低功耗感測器介面(LESENSE)採集訊號,並且僅在需要MCU進行處理時才喚醒MCU。圖5為LESENSE的工作原理,範例中以類比訊號輸入為例。
|
圖5 LESENSE的運行原理 |
處理此種訊號的一個標準方法是對輸入進行測量,並且不斷檢查是否通過預設的臨界值,但是這種方法效率極低。採用自主感測器介面如LESENSE,MCU能夠保持在低功耗模式(例如ADC技術範例中用到的EM2),僅當跨越臨界值時才喚醒MCU;或者,更有用的是能夠記錄跨越臨界值的次數,例如五次之後才喚醒MCU,這種方法是一種更加節能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MCU被LESENSE周邊喚醒時,它能知道下一步具體要做什麼,以直接管理應用的對應部分。圖6顯示了如何使用諸如LESENSE之MCU周邊來為能量採集應用帶來顯著差異。
|
圖6 LESENSE實現節能的情形 |
在兩種應用範例中,都是以5Hz的頻率透過LESENSE周邊採集訊號,第一個範例中,每次訊號採集後都會喚醒MCU,由此可以看出,能量儲存裝置的能量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就被耗盡了,然後MCU則進入到Reset模式。
範例二中,LESENSE範例配置為經由五次訊號採集後才喚醒MCU。在這兩個範例中,採集和傳輸到MCU的資料量都是相同的,但在範例二中的MCU並沒有進入Reset模式,應用依舊維持正常運行狀態。因此,透過智慧使用MCU資源,可以獲得更加節能的解決方案。
從現有的能量源中,雖然為嵌入式應用所採集的能量並無顯著的增加,但近年來,關鍵系統元件例如MCU和射頻辨識(RFIC)對能量的需求已顯著下降,由此可知,IC元件正朝向更節能的方向發展,使其可在更多智慧和實用嵌入式系統中採用能量採集供電。
隨著物聯網市場的快速成長,設計出自主性運行的感測器節點已刻不容緩,雖然目前市場上RF和MCU解決方案具有多種選擇,但是要在由能量採集供電的嵌入式設計中提供真正所需的MCU和RF元件、而時間又是棘手的因素時,很明顯並沒有哪一種元件能夠滿足所有需求。然而,在建立節能型系統方面,某些元件與其他元件相較時,的確能提供較為明顯的優勢。
(本文作者為芯科實驗室微控制器暨無線產品資深行銷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