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D204B新標準問世 電路路由/裝置互連設計更簡單

2015-12-28
類比數位轉換器(ADC)與數位類比轉換器(DAC)自數位時代之初就存在,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德州儀器(TI)率先推出單晶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提供工程師設計系統所需工具,輕易超越類比元件的效能。
早期資料轉換器速率相對緩慢,並使用並聯介面連接DSP或處理器,隨著製程技術進步,資料轉換器的速度及動態範圍(位元數)也一併改善,因此需要更快、更寬的匯流排。

今日現代資料轉換器中,十億取樣(Gigasample)的每秒轉換率都遠高於12位元,換算成匯流排傳輸速率,則超過每秒15億位元組,故工程師使用印刷電路板連接DSP、處理器或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時,都會面臨挑戰。系統內若有多個ADC或DAC,且類比輸入或輸出必須相位一致,則情況會更加複雜,並聯匯流排必須與電子長度及確定性延遲相符,對配置更是場夢魘。

早在超高速資料轉換器問世之前,業界便已意識到這項問題存在,因此推出序列化低電壓差分訊號(LVDS)介面以降低互連數,這項介面排列並聯匯流排後,提供LVDS位元時脈找回資料,但因為時脈與資料路徑的關係,路由仍是項問題。

延續序列化概念 標準規範持續修正

不過在此方案下,單一封裝與單一時脈內可包括多個資料轉換器,至今仍有些應用藉由這種方式減少針腳數,例如德儀的ADC3445在單一48針腳、8平方釐米的封裝內,包含四個125-Msample/s、14位元ADC。

到了21世紀初,資料轉換器速率的提升明顯造成路由問題,美國電子工程設計發展聯合協會(JEDEC)因此在2006年推出JESD204標準,延續序列化介面概念,使用3.125Gb/s連線速率,並採行編碼及框架處理,免除額外資料時脈需求。原始標準僅提供單一通道,且欠缺校準方法,為了確保多部資料轉換器的相位一致,需要共同的框架時脈。

2008年4月,JEDEC推出A修正版,為高吞吐量增加通道,但仍需共同框架時脈才能同步;2011年7月推出B修正版,提高線路速率至12.5Gb/s,並支援確定性延遲(對相位一致非常重要),以及資料轉換器同步的內部方式。

定義實體介面 提供更大通道

JESD204B介面包含一項或多項高速、單向、電流模式邏輯(CML)差分對,載運資料轉換器的資料稱為「通道」。通道數量與序列化LVDS介面不同,無須與轉換器數量相當,但與PCI Express同樣為介面提供更大通道,這是一般改用JESD204B時常出現的誤解。

其他三種針腳也很重要:裝置時脈(DEVCLK)在早期修正版本稱為「框架時脈」、系統參考訊號(SYSREF)、主動低同步針腳(/SYNC),依據裝置模式不同,這些額外針腳可記錄各項時間,如類比轉換,以及資料在資料轉換器與處理元件之間的移動(圖1)。

圖1 多項JESD204B介面連接範例

資料轉換器運用DEVCLK取得多項內部時脈訊號,例如「內部框架時脈」傳輸資料、「取樣時脈」記錄轉換時間、「地方多重框架時脈」(LMFC)建立確定性延遲。SYSREF為相位參考訊號,在子類別內汲取LMFC(在子類別零或子類別二不使用);/SYNC訊號可用於各子類別資料傳輸同步,以及子類別二的LMFC相位參考。

確立資料格式 傳輸更穩定

相較於簡易序列化LVDS介面,JESD204B使用的模型近似於網路協定或開放系統介面(OSI),其中每一層各有不同功能,編碼端先後執行每一層的功能,接收端執行順序則相反,以重建資料。

每一層發揮不同功能,讓傳輸器與接收器資料通過更穩定,JESD204B標準共有傳輸、擾頻(非必要,但建議使用)、資料連結、實體等四層。

傳輸層功能較複雜,將資料以8位元為單位分組,在傳輸側每個訊框內包含多個8位元,而接收側順序則相反。對8位元資料轉換器相當簡單,但對於11位元資料轉換器等其他元件則較為複雜,也會在串流內加入控制位元,向接收器溝通狀態資訊(圖2)。

圖2 在此案例中,傳輸層可連結各層對抗應,在串流內植入控制位元,向接收器溝通狀態資訊。

非必要的擾頻層可建立隨機資料模式,將系統內雜訊與相關聯訊號降至最低,藉由固定多項式1 + X^14 + X^15,使用序列反饋移位暫存器及OR互斥閘,在編碼與解碼對稱。這項簡易的訊號頻譜展開方式之下,只要自連結層接收兩個8位元組後,接收器的去擾頻器就會鎖住,雖然這項功能並非必要,但相當有助於頻譜純淨度。

資料連結層負責8b/10b編碼,讓8位元組與10位元標準符號之間轉換,本層亦負責建立工作連結,包括訊框與通道校準,數項標準8b/10b符號為此預留,並監控連結體質。編碼亦包括20%的開銷懲罰,未來版本可能移往64/66b等更高階的編碼,以重拾介面內流失的頻寬。

實體層純粹為驅動器與接收器,移動位元與時脈資料復原(CDR)線路,實體介面運用交流電(AC)耦合CML驅動器與接收器,8b/10b編碼提供直流電(DC)平均,並避免AC耦合時發生基線飄移;編碼也為CDR提供足夠的邊緣過渡,在建立連結時迅速鎖住資料。

總而言之,資料轉換器與處理元件建立連結時,會使用這四層,並且穩定地從發送器傳輸資料控制器資料及控制資訊至接收器。

為達到向後相容,JEDEC建立「子類別」概念,讓介面可應用於各種運作模式,子類別零是與A修正版相容的模式,但亦支援12.5Gb/s通道速率,這項模式與A修正版相同,支援多種同步資料轉換器,但並不支援確定性延遲。

建立子類別 達到向後相容

資料轉換器之間的延遲或許固定,但啟動時仍會變化,所以系統設計人員必須提供解決方案,判斷個別資料轉換器的資料何時會抵達FPGA或處理器,而且此模式並未使用SYSREF。子類別一提供確定性延遲,以及內部多重裝置同步,同時使用內部訊框、地方多重框架時脈及SYSREF時脈訊號。資料轉換器與處理元件的符號序列傳輸時,使用內部框架時脈,而LMFC提供已知延遲的參考。

DEVCLK加上SYSREF訊號的相位決定內部框架時脈與LMFC,由於在此模式中,DEVCLK與SYSREF關係密切,SYSREF必須與裝置時脈同步,進而限制配置,讓兩項訊號能夠相符,不過因為子類別零之中的SYNC訊號,所以資料通道無須相符。

在子類別二之中,每項裝置的內部框架時脈與LMFC相同,與子類別一無異,但此時需要SYNC訊號達到同步與確定性延遲,在本模式中,SYNC訊號的相位可校準內部框架時脈與LMFC,且必須與DEVCLK達到源同步。由於DEVCLK及/SYNC的時間需求嚴格,這項模式並不推薦用於極高取樣速率。

介紹完基本知識後,接著說明如何相連,讓類比訊號抵達或離開處理元件。資料轉換開始前,必須先建立多項速率,許多工程師也在此遲疑,因為這項介面的組成選項眾多,使用FPGA建立JESD204B介面也相當複雜。

建立連接以控制類比訊號

首先得建立資料轉換器與處理元件的連結,必須確立低態有效訊號/SYNC(輸入至發送器側),發送器介面即可開始傳送K28.5 comma符號,讓接收器CDR可相位鎖定位元流,並找到資料流的字元邊界。若連結包括多條通道,並在子類別零之中運作,/SYNC訊號必須混合後,同時送至發送器,子類別一與子類別二則無此要求。

達成代碼組同步(CGS)後,/SYNC即可停止啟動,在下一項非K28.5符號中,接收器就會校準訊框邊界,也啟動初始通道同步(ILA)序列,校準多條通道。即便具備擾頻功能,這項序列也不受影響。ILA在傳輸器側傳輸資料,長度為四項多重訊框,多重訊框以K28.0符號為起點(子序列起點),並以K28.3符號為終點(通道校準子元)(圖3)。

圖3 接收器訊框邊界校準完成後,會觸發JESD204B最初通道同步。

四項多重訊框傳輸完成後,就會啟動擾頻,將用戶資料傳輸至接收器,建議可善用許多資訊轉換器或FPGA JESD204B IP區塊內建的診斷功能,許多都包含既有模式的傳輸選項,如斜波、正弦波等,此模式常使用資料轉換器的完整動態範圍,以模擬實際轉換後的資料。

也可以在傳輸層的資料轉換器測試模式中,植入預決定的8位元組模式,比除錯測試模式簡單。開機時,若使用邏輯分析工具或FPGA編碼監控通道流量,記得關閉擾頻,讓模式更容易顯現。

JESD204B標準遠比本文介紹內容複雜許多,若不熟悉如何運作,本文或能提供介面建置部分見解,隨著資料轉換器速度提升,這項標準必將持續拓展,也增加吞吐量,滿足使用這項介面的資料轉換器複雜度及控制需求。

(本文作者任職於德州儀器)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