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通訊213期(2018年11月)

    無線充電立大功

    在智慧手機帶動下,低功率無線充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相關供應鏈為尋找新的發展契機,紛紛朝向中高功率的無線充電前進,如電動車、智慧廚房、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無線充電應用,皆有望成為下一波藍海市場。

    定價 : NT$ 200

    我要購買
  • 新通訊212期(2018年10月)

    5G觸手可及

    2018年是5G標準、技術以及產業逐漸成熟的一年,也是5G走出實驗室,大舉面向商業運轉的起點。2018年6月5G R15標準底定後,美國與南韓電信商分別喊出2018年底、2019年初推行5G商用服務的願景,更進一步敲響5G商轉的戰鼓,晶片、天線設計及測試廠商紛紛推出解決方案應戰,盼能率先奪得下世代行動通訊的商機。

    定價 : NT$ 200

    我要購買
  • 新通訊211期(2018年9月)

    物聯網安全拉警報

    物聯網連線裝置數量高成長帶來龐大商機,也帶來安全危機。近年物聯網裝置安全漏洞問題不斷浮現,若沒有修補就繼續使用,就意味著為駭客開啟取得裝置控制權的大門。然而,聯網裝置蒐集許多個人資料與企業機密訊息,這些資料若落入有心人士的手中,造成的傷害令人擔憂。例如,日前台積電疑似機台OS更新不全導致病毒入侵,使其晶圓產線大當機,預估營收損失高達52億元。

    定價 : NT$ 200

    我要購買
  • 新通訊210期(2018年8月)

    NB-IoT街頭開戰

    NB-IoT帶起產業熱度,晶片/模組廠商皆爭相投入市場,預期將提升產業競爭程度,並促成晶片/模組價格下降以及出貨量的提升。然而,要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除了須有晶片支援通訊技術,終端設備的聯網亦是關鍵。因應此勢,模組商開始提供物聯網串聯與加值服務,協助業者實現終端至雲端的整合,以加速物聯網產業與應用市場的發展。

    定價 : NT$ 200

  • 新通訊209期(2018年7月)

    藍牙少年轉大人

    藍牙技術問世屆滿20週年,這期間藍牙技術從萌芽走到成熟,更跨出家庭進軍工業物聯網;從近兩年陸續推出的藍牙5和藍牙網狀網路(Mesh)便可窺知一二。舉例來說,藍牙低功耗感測搭配網狀網路技術,可讓聯網裝置在低功耗的狀況下長時間運行,對於工業聯網市場的節能大有助益。此外,不僅是工業與家庭市場,藍牙的創新應用也為建築、照明等商業市場帶來嶄新的風貌。本章節也將詳細剖析上述兩項技術於工業、建築、家庭和照明等應用發展與設計概要,提供開發商一套不NG的產品設計守則。

    定價 : NT$ 200

  • 新通訊特刊

    2018年版物聯網創新應用開發攻略

    AIoT市場動向、設計秘辛全都錄!2018年物聯網市場將持續走揚,特別是在5G商轉進度加快、電信商大舉投入LPWAN和NB-IoT,以及AI技術蓬發展的推波助瀾下,包括智慧城市、車聯網、智慧家庭、工業4.0與智慧醫療等應用,皆可望湧現新的商機。本特刊將從感知、控制、聯網設計,到雲端平台與應用建構,逐一剖析,助您縱橫AIoT新時代!

    定價 : NT$ 200

    我要購買
  • 新通訊208期(2018年6月)

    高速傳輸快易通

    有線高速網路在資料中心高頻寬需求帶動之下,將從100G往400G邁進,儘管技術架構才剛確立,不過在熱門議題持續發酵之下,產業鏈皆摩拳擦掌樂觀看待400G高速網路的發展動態。本期專題將從區域與廣域的高速傳輸開始,探討到周邊高速連結介面的發展,除了高速之外,還將帶給消費者哪些重要的價值。

    定價 : NT$ 200

  • 新通訊207期(2018年5月)

    工業物聯網打通關

    在未來的智慧製造體系中,工業物聯網將是其中的骨幹,藉由將操作技術(OT)與資訊技術(IT)貫串起來,完整擷取並即時傳輸所有製造系統環節中的數據,從感知設備層、邊緣平台、產業應用到雲服務無縫連結。過去各大廠主導的工業通訊標準極度分裂,但未來工業物聯網勢必會走向單一且統一的通訊標準,不過由於工業用戶較為保守且力求穩定性,因此協定整合改朝換代將會是漸進緩慢的過程。

    定價 : NT$ 200

  • 新通訊206期(2018年4月)

    C-V2X通車聯網

    DSRC和C-V2X技術為自駕車建立「溝通」管道。自駕車發展全面啟動,車聯網技術即是未來安全的無人駕駛車輛的關鍵推動力之一,其背後所代表的DSRC和C-V2X兩大陣營將提供汽車與人、道路基礎設施、雲端設備,以及汽車相互之間的交流管道,將進一步促進全球智慧聯網交通的發展與實現。

    定價 : NT$ 200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