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聯合 智慧座艙 AI Agent E-Cockpit BCM EVSE

和碩車電十年磨一劍 台廠藉智慧座艙躋身產業鏈

2025-03-31
智慧座艙就是車輛的人機介面,提供台灣廠商切入車輛產業鏈的絕佳機會。自然語言與生成式AI將成為顛覆汽車操控的關鍵,智慧座艙是台灣廠商可以大顯身手的場域,透過AI Agent可以進行多模態互動,開創新的產業藍海。

車輛電氣化的趨勢逐漸走到下半場,無論是電動化與自駕化都已經歷最初的導入期,發展百年的交通工具將逐步迎接全新面貌。在進入Level 5的全自駕階段之前, 人與車輛的互動方式就會逐漸轉變,而消費者也必須逐步學習適應相關的改變,智慧座艙的演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未來幾年,Level 3以上車輛自主操控比例持續提升,車輛駕乘方式將逐步轉變,然而現階段智慧化並沒有統一規範與標準化,有賴產業界持續討論推動。智慧座艙就是車輛的人機介面,與資通訊產品發展的過程接近,提供台灣廠商切入車輛產業鏈的絕佳機會,根據產業研究機構的資料,2022~2030年智慧座艙產業規模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5.7%(圖1)。再者,自然語言與生成式AI導入車輛,將成為顛覆汽車操控模式的關鍵。

圖1 2022~2030年全球智慧座艙市場規模(資料來源:HIS)

智慧座艙應用/商機

車輛電氣化的發展過程讓產業人士形容,未來車輛就像裝上輪子的PC或智慧手機,和碩聯合科技特別助理林根源博士指出,類似智慧手機的發展軌跡,智慧座艙導入各種大螢幕顯示與互動技術只是第一步,全方位與手機生態圈、使用者習慣融合的用戶體驗才是關鍵。而不管是電動車或燃油車,座艙智慧化的需求一致,而且通常都是跨領域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和碩聯合科技特別助理林根源指出,智慧座艙導全方位與手機生態圈、使用者習慣融合的用戶體驗才是關鍵

未來汽車製造商可以透過智慧座艙,利用空中更新(OTA)、電子商務、訂閱制度等功能,來為車廠的服務加值或開啟新的商業模式。林根源提到,未來廠商不僅提供座艙單品,而是以應用場景為出發點,思考如何讓車更懂使用者,打造有情感、會思考的語音助手,提供使用者深度個人化服務,並可開發出滿足各面向需求的解決方案。智慧座艙就是生成式AI最佳應用場域,並可完成智慧外出/導覽、行動助理/辦公室、心情化影音劇院、用餐/停車嚮導等事務。

林根源說明,智慧座艙也是各項半導體與電子元件的控制中樞,整合V2X、5G、IoT、AI、ADAS、ADS等技術,其為整車實施安全化、智慧化、連網化、舒適化的重要關鍵。智慧座艙、智慧連網、智慧駕駛將成就智慧移動的願景,座艙不再專注於運輸功能,而是乘客享用的第三空間。以人為本、應用為王、跨域整合,智慧座艙的未來商機具備高度想像力。

AI Agent塑造人車互動新體驗

生成式AI在2024年火熱一整年,導入車用電子之後將在智慧座艙落地,並成為關鍵應用,林根源表示,隨著大語言模型越來越成熟,智慧座艙正逐步實現車內應用的對話式互動、邏輯推理、策略規劃和知識問答等能力,使得車內助手能夠以自然語言與使用者進行交流。這些技術的進步意味著車內助手將能夠理解並滿足用戶在車內場景的深層需求。

在智慧座艙中,大語言模型的應用使得車載語音互動更加智慧化和個性化。透過自然語言處理類大模型賦予車載語音系統智慧和情感,車載系統能夠處理完整對話並保持對前後文的理解,記錄使用者的喜好和習慣,提供更準確和個性化的回應。這種對話模式的改變,使得用戶可以直接表達需求,系統透過分析和理解使用者的需求,調動應用資源進行需求滿足。

林根源認為,視覺互動和多模態互動技術的發展,結合大模型的推理和理解能力,進一步提升了座艙互動體驗。例如,透過駕駛監控系統等視覺AI技術,系統能夠自動監測和識別乘員的行為、意圖和身體狀態,提供主動式推薦服務,提升座艙智慧化體驗。此外,開放式任務的實現,如智慧推薦、行車輔助、車輛設置、服務支援等功能,基於AI技術開發的智慧座艙產品,將為駕駛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行車體驗。這些功能的加入,不僅可以提升駕駛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還將會使每一次的用車更加個性化,並提高駕駛的舒適性和整體感受。

台廠藉智慧座艙切入車電供應鏈

車用電子產業已經發展多年,林根源解釋,和碩早從2007年前後即投入布局,提供從設計到系統化生產製造的整合性一站式服務,多年下來,已可以直接與車輛品牌廠商溝通,扮演一級供應商(Tier 1)的角色,目前著重發展E-Cockpit與系統整合,分區電子電氣架構(Zonal Electrical/ Electronic Architecture, Zonal EEA)與車身控制模組(Body Control Module, BCM)的設計整合,高效能運算(HPC)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設計製造,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EVSE)等。

以和碩開發的「新世代電動巴士智慧座艙」為例,林根源說,該解決方案整合了數位儀表板、智慧中控台與八項主動預警輔助系統(車道偏移警示、車前碰撞警示、環景顯示、盲點警示、胎壓偵測、疲勞偵測、駕駛人身分識別、酒精鎖)之資訊顯示功能,並具備一主機驅動三螢幕、QNX車規嵌入式作業系統、OTA軟體線上更新、車載內嵌式(In-cell)觸控技術、Ethernet高速寬頻訊號傳輸等在電動巴士上具創新性之特點,亦可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模組化(1/2/3螢幕)、客製化(左/右駕)、彈性化(小/中/大巴)、軟體擴充(HMI)等項目調整。

此外,原本儀表的實體按鍵約30個,一個按鍵5條線束,共約150條線束,該解決方案可減少至只需15條線束,大幅減少約90%的線材數量及重量;且由於線材數量的減少,可縮短至少一半在車內組裝的時間,大幅改善後續維修及保養的複雜度。

整體而言,過去數十年,台灣科技產業已經訓練出一身電子化的好本領,在車輛電氣化的過程中,智慧座艙是台灣廠商可以大顯身手的場域,利用科技克服痛點並創造未來的嶄新價值,透過AI Agent智慧座艙,可以進行多模態互動,並可交流回饋給建議,進而執行各項功能控制,亦可經由各種系統/App串連,代理完成被賦予之各項工作任務。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