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中國光通訊產業占全球市場比重甚高,但受到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工廠停擺與出貨受到部分限制,使得國際訂單部分轉單到台灣,無疑是為台灣白牌起家的光通訊產業帶來新契機,重新點燃冷清已久的商機火種。
5G商轉並陸續在各國開台,其基礎建設需要的大量地面光纖網路容量;而資料中心網路擴建與容量的升級,在影音串流、遠距辦公/上課的需求催生下更是勢在必行,使得光通訊高速網路建置商機水漲船高。
大量5G小基站須融合現有通訊接取網路。基地台各設備單元間主要以光訊號傳輸,eCPRI等新介面標準可望改善光通訊成本效益。藉由新PON標準,5G將可融合被動光纖網路等寬頻建設,另外也可運用IAB避開光纖布線的地理限制。
寄望5G將比4G帶來更多的用戶營收貢獻,韓國電信商為全球最早提供5G服務的業者,其中三大營運商皆分向拓展金流,如串連雲端服務供應商提升遊戲體驗,同時也積極拓展OTT服務、電子商務等項目,並結合AI、AR/VR等前瞻技術。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Niels Bohr曾說過:「預測並非易事,尤其這關乎未來。」而Halifax侯爵也曾表示:「當預言家最有力的條件,就是記憶力要好。」如果LTE代表長期演進技術,5G代表的就是進階版的長期演進技術。不過,探討有著6G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是一個兼具運算資源與無線網路的平台,5G透過融合雲端運算平台及行動網路的行動邊緣運算技術,將運算能力擴展到網路邊緣的位置,以實現低延遲率與高可靠性以及大傳輸速率的服務,同時達成用戶設備(UE)的入網身份驗證、移動性和漫遊等功能。
各國5G開台已陸續進行,5G所帶來的多項加值應用服務也正如火如荼的拓展開來,而其中一項眾所矚目的焦點就是車聯網的應用發展。事實上,3GPP從R14版本就已開始討論5G車聯網的規格制定,其最終的目標就是能無縫串聯人、車與路側周邊環境,打造下世代的智慧交通環境。
為滿足龐大的物聯網應用需求,5G大規模的巨量物聯網正積極制定當中,而既有的NB-IoT與LTE-M相關的生態系統、應用場景與標準也陸續到位,搭配上基於5G NR所提出的NR-Light和NB-IoT over NTN技術,將逐步實現萬物聯網的終極願景。
非授權頻譜領域技術發展已有數年,如今,距離推出5G NR Release 15之後僅兩年的時間,3GPP已在七月初完成Release 16,支援在非授權頻譜使用5G NR,簡稱NR-U。
在無線數位通訊運用上,射頻微波接收機專門處理來自天線的高頻訊號,並取得有用的資訊。靈敏度(Sensitivity)是接收機一項重要的規格,定義是能讓接收機正常工作的最小接收訊號,另外與靈敏度相關的參數包括接收系統的雜訊指數(Noise Figure, NF)、位元傳輸速率(Bit Rate),以及達到某個位元錯誤率(Bit Error Rate)所需位元能量對雜訊單邊功率頻譜密度的比值(Eb/N0),後者與採用何種調變/解調技術有關。
5G開放架構對台灣資通訊產業帶來全新的商機,負責網路維運責任的系統整合業者,在軟硬體解構的過程中,擔負網路穩定性的角色,成為5G開放架構發展的關鍵。
5G開放架構介面標準在目前尚未完全統一,還無法達到電信級程度的部署,全球多數營運商為追求系統穩定,仍採用傳統封閉式架構的電信設備來布建。然而,台灣資通訊設備商開始鎖定規模較小的企業專網,當作實踐5G開放架構的起點。企業專網不僅成為5G開放架構實驗場域,也能夠滿足客製化需求來提升企業價值,創造新的5G市場契機。
傳統基地台的技術、資源和設備都掌握在少數國際大廠手中,Open RAN打破軟硬體高度整合常態,開放架構的垂直分層與台灣資通訊科技產業結構接近,適合台廠投入發展,提供值得把握的轉型升級良機。
日本總務省在2019年底正式開放Local 5G執照申請,為增加Local 5G普及率,總務省「關於導入Local 5G之指導方針」建議申請者能與大型電信業者合作,來降低導入門檻,吸引地方政府、新創業者加入,以促進地方創生、新興應用和全國數位轉型。
雖然數位相位陣列在商業以及航空航太和國防應用中不斷成長,但許多設計工程師對相位陣列天線並不算瞭解。相位陣列天線設計並非新生事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一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大多數文獻僅適合精通電磁數學的天線工程師。
在無線通訊運用上,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PA)電路設計的基本考量為線性度及效率的問題。考慮發射端,功率放大器的線性度影響到訊號的輸出品質,而效率則決定了電池使用及待機時間的長短。一般而言,這兩項參數是互相抵觸的,所以如何在線性度與效率之間做取捨,是設計製作功率放大器的重要指標。
現今的行動物聯網路建設即將進入下一個里程碑,國內各電信商的第五代行動通訊(5G)頻譜已競標完畢,並開始鋪設新世代網路的基礎建設,整合舊有4G長程演進計畫(LTE)、窄頻物聯網(NB-IoT)、LTE-M等不同通訊技術,建立國內和跨境的連線管理平台,以提供一般民眾服務以及商業和工業等各式終端設備,包括智慧穿戴、智慧三表,甚至在車聯網和綠能管理等各領域,新世代的通訊科技都提供了不同的應用服務。
各式低功耗廣域(LPWA)技術如Wi-SUN、LoRa、Sigfox、LTE-M、NB-IoT讓物聯網發展速度急速增溫,為協助各領域物聯網業者加快應用開發速度,並降低進入門檻,無線聯網晶片和模組廠致力提高解決方案的競爭力,同時強化生態體系支援的完整度。
USB4終端認證預計在2021年開放測試,複雜程度遠超過歷代規範,測試時間也比TBT3長。USB-IF公布USB4規範當中,線纜、連接器、供電標準和需求較USB 3.2更加嚴謹,線纜設計、品質與穩定性是重要關鍵。
Intel宣布旗下Tiger Lake主晶片將搭載Thunderbolt 4規格,而Thunderbolt 4將100%相容於USB4,意味著首款支援USB4的處理器方案即將面世。但從設計角度來看,USB4所面臨的訊號衰減與電磁干擾問題層出不窮,有待Retimer和Redriver在主機端與線纜方面的協助,克服高速介面帶來的挑戰。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