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PP已於2017年3月,完成LTE與無線區域網路聚合(LTE-WLAN Aggregation, LWA)技術細節,在3GPP Rel-13和Rel-14版本中,提供了一項使用非授權頻段的無線網路接取技術,換句話說,電信商將擁有更多無線通訊資源,用於服務其顧客或用戶設備,進而改善用戶設備的使用體驗,減少客訴的發生機率。LWA的技術本質,顧名思義,其目的即在於用戶設備可無感地同時使用LTE與Wi-Fi進行網路連線,所有的連線或資料傳輸動作將受到LTE網路端的妥善配置,用戶設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效能的提升,上網不卡卡,而其根本原因在於LTE盡情享用了Wi-Fi的固有技術與便利性,以及非授權頻段的自由使用,造就一種3GPP與WLAN共生共榮的現象。
3GPP欲納入Wi-Fi於其運作系統中的發展歷史,可說是淵遠流長,可參考表1,從2008年起,即開始發展融合Wi-Fi技術,但一直到了2015年才從網路與系統端的整合技術,向下整合至無線存取網路(Radio Acces Network, RAN)層級,也就是更接近基地台端(eNB)與貼近用戶設備(UE)的聚合技術,如表1所述之Rel-12:Offload based on RAN-level policies and UE measured quality of 3GPP and Wi-Fi(對應於標準規格文件3GPP TS 36.300之RAN Controlled LTE WLAN Interworking),雖然網路選擇功能依舊保留於用戶設備,但會更進一步考量通道量測結果,相對於早期發展之整合技術,可預期會有更佳的運作成效,然而,這也只是LWA技術發展的前身;受限於無線存取網路解決方案(RAN Solution)與存取網路探索與選擇功能(Access Network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Function, ANDSF)之設計,基地台或網路端仍舊無法精準地掌握用戶設備的運作狀況,因此,期望能將更多的控制權交由基地台進行管理,讓基地台可得知用戶設備的即時狀態與通訊品質,大幅改善用戶設備的使用體驗。
LTE與WLAN在RAN層級的整合,於2015年3月無線存取網路第67次全會會議,通過的無線存取網路第2工作組工作項目:LTE-WLAN Radio Level Integration,開始起跑!工作項目與內容,其中之一便在討論LTE與WLAN在RAN層級的整合,而LWA採用了3GPP既有的雙連結(Dual-Connectivity, DC)架構進行設計;接下來,本文將介紹LTE與無線區域網路聚合之主要技術演進與重要技術特徵,其包含以下部分:LWA整體架構、LWA協定架構、LTE與無線區域網路聚合適配協定層、流量控制、行動集、WLAN連線狀態回報、上行資料傳送、WLAN上行資料存取種類設定、加密機制、WLAN網路認證、移動管理優化之安全連線、移動管理優化之封包加密金鑰等。
LWA整體架構
標準規格文件3GPP TS 36.300對於LWA整體架構之呈現,如圖1,可知WLAN端點(WLAN Termination, WT)直接連接於基地台,WLAN端點與核心網路(Core Network, CN)的唯一介面為基地台的S1介面,基地台和WLAN端點則是透過Xw介面溝通,且支援必要功能如介面建立(Xw Setup)、流量控制(Flow Control)、狀態回報(Status Report)、與多載體(Multiple Bearer)傳輸等;LWA的建立,除介面建立外,用戶設備與WT端點的連線建立,如圖2,待用戶設備收到網路端的配置資訊後,即會展開一連串的WLAN連線過程,當然也包含了後端網路確認等程序。
LWA協定架構
如圖3,在LWA的下行部分,經由分封數據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層進行分流,協定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經由基地台的PDCP單元產生後,除藉由LTE的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 RLC)層與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層,也可以透過LTE與無線區域網路聚合適配協定(LTE-WLAN Aggregation Adaptation Protocol, LWAAP)層,藉由WLAN送至使用者端的PDCP單元;上行部分,也是同樣此道理;值得注意的是,LWAAP層附加了數據無線載體(Data Radio Bearer, DRB)識別的功能,用以識別數據無線載體之相對應的LWA載體,而WLAN端點會利用新設定的EtherType 0x9E65或是WLAN端點MAC位址,用以轉傳資料。
LTE與無線區域網路聚合適配協定層
此層可說是讓資料能轉傳於LTE與WLAN的重要設計,可參考標準規格文件3GPP TS 36.360,為因應支援多載體傳輸,須於PDCP PDU上,新增標頭加入載體識別碼(Bearer ID)資訊以分辨不同的載體,如圖4,其包含了載體識別附加與移除之功能,如圖5,上行與下行資料傳送皆使用此概念。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機制主要作用於Xw介面,讓基地台決定將多少的流量透過WLAN轉傳,目的在於能將資料順利傳送到用戶設備,而不至於丟失或編號亂序,因此,需要讓基地台得知當下的資料傳送狀況,例如是否有資料遺失;而這邊有趣的地方是,WLAN不受控制於LTE,因此,同時設計了由WT端點與用戶設備回報資訊的方案,讓電信商可以因應不同狀況,例如WT端點或用戶設備能力,讓LWA運作順暢;WT端點資料狀態回報格式,可參考3GPP TS 36.425,如圖6,主要資訊即包含成功傳送的部分(Highest successfully delivered PDCP Sequence Number)、所需之暫存能力(Desired buffer size for the E-RAB、Minimum desired buffer size for the UE)、資料遺失的部分(Number of lost X2-U Sequence Number ranges reported、Start of lost X2-U Sequence Number range、End of lost X2-U Sequence Number range);用戶設備資料狀態回報格式,可參考3GPP TS 36.323,如圖7,主要資訊即包含成功傳送的部分(Highest successfully received PDCP SN on LTE link)、資料遺失的部分(First Missing PDCP SN、Number of missing PDCP PDUs);用戶設備回報資訊的方案為一優化方法,主要作用於當WT端點回報資訊不可得時;另一個地方要注意的是,LTE原有設計的PDCP回報部分,不會有規則限制用戶設備傳送的方向,可依據所設定的上行傳輸方向,留給用戶設備自行決定;而在上行資料傳輸方面,可能造成的封包序號不同步的議題,會仰賴目前的PDCP回報與LWA狀態回報(即WT端點和用戶設備資料狀態回報),來處理封包序號不同步的問題,除了留給用戶設備自行處理外,基地台可以可能參考狀態回報,進行相對應的動作,但皆留給用戶設備或基地台自行處理。
行動集
為了因應WLAN的特有架構,即Thin AP(Access Point)與Fat AP的概念,由於布建的各種可能性,預見了用戶設備移動時與WLAN建立連線的狀況,因此,LTE引進了行動集(Mobility Set)的概念,也就是說用戶設備,在行動集內的AP漫遊,可由用戶設備自己決定所要連結的AP,基地台不會也不需要知道,也不會有進一步的控制,這概念可以想像成,行動集為受到同一個接取控制器管理的一組Thin APs,但跨行動集的漫遊,則需用戶設備回報量測報告給基地台,再由基地台決定其漫遊的行動集或下一步動作;基地台為確保用戶設備的控制權,用戶設備同時間只會保有一個行動集,且一次只能連上一個行動集;行動集所包含的WLAN識別碼,可以是基本服務集識別碼(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 BSSID)、服務集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 SSID)、同質延伸服務集識別碼(Homogenous Extended Service Set Identifier, HESSID)等,其組成與數量於網路端自行決定;在量測回報方面,除了週期性回報之外,亦設計三種觸發條件,如表2,可詳見於標準規格文件3GPP TS 36.331,其重點亦是呼應了行動集之設計,讓用戶設備於AP漫遊的可行性。
WLAN連線狀態回報
簡單來說,由於WLAN之運作並不受LTE所控制,因此,需要由用戶設備,回報當下的WLAN連線狀態(WLAN Connection Status Report),讓基地台能夠確保WLAN運作順暢;在WLAN的無線鏈路監控(Radio Link Monitoring, RLM)方面,包含了以下四項回報內容:
(1)WLAN連線失敗(WLAN Connection Failure):當用戶設備在行動集內,有至少一條的LWA載體無法建立或繼續時,用戶設備送出「WLAN連線失敗」的訊息給基地台,但WLAN連線失敗發生時,用戶設備的LTE載體不受影響,不會執行LTE連線重建,但WLAN的資料接收則暫停或傳送。
(2)WLAN連線成功(WLAN Connection Success):當用戶設備可以成功連上,基地台所提供行動集內的AP時,用戶設備會回報「WLAN連線成功」給基地台,值得注意的是,一個行動集只需傳送一次「WLAN連線成功」訊息,此外,也搭配時間的限制,以避免用戶設備在收到指示執行LWA後,卻長時間無法執行LWA的情況。
(3)WLAN連線暫時中止(WLAN Temporary Suspension):目的即考量WLAN之運作,可能某段時間用於作業系統所需,暫時中止WLAN之傳送與接收,但不表示失去WLAN連線,因此新加入此原因回報,在此訊息傳送後,用戶設備依然要保持LWA的設定與配置。
(4)WLAN連線恢復(WLAN Connection Resumption):接續於WLAN連線暫時中止之訊息,當可恢復運作時,用戶設備則送出此訊息讓基地台知悉;第三與第四訊息是否傳送,可經由基地台控制,但其認定標準則由用戶設備自行決定。
上行資料傳送
WLAN的上行資料傳送,可說是為LWA技術完成很重要的一塊拼圖,同樣地,上行資料傳送也採用了資料分流之設計,包含了上行傳送方向的控制與設定方式,技術採用臨界型分割(Threshold Based Splitting)機制之概念,如圖8所示,但又保有用戶設備自主決定資料封包的傳送方向,藉此達到網路端控制與用戶設備端自主控的平衡點。首先,關於觸動緩衝區狀態回報(Buffer Status Report, BSR)傳送,當上行傳送的載體設定為僅透過WLAN,此載體則不會觸動緩衝區狀態回報傳送。所有可能透過LTE的上行傳送資料,才會計算於BSR中,即排除已送到或決定送到WLAN MAC的上行資料,即目的在於正確估計用戶設備所需之LTE上行傳送資源。
換句話說,透過WLAN傳送之資料,不會再透過LTE重傳之設計,不支援PDCP上行傳輸重傳的機制,也就是從PDCP層完全分流,透過WLAN的上行傳送,將不影響LTE MAC的程序,例如觸動緩衝區狀態回報之內容、格式與傳送,以及邏輯通道之多工與組件等,協定數據單元資料透過WLAN分流之決定權,不會由LTE的MAC、RLC、LWAAP層決定,須注意的是,觸動緩衝區狀態回報僅透過LTE,不透過WLAN;LWA上行傳送所採用臨界型分割機制,網路端會設定臨界型的判斷方式給用戶設備,當可傳送的資料量(Data Available for Transmission)超過臨界值時,用戶設備便可將資料傳往LTE和WLAN。
舉個例子,上行載體被賦予分流設定時,基地台會配置臨界值給用戶設備,其設定方式為未超過臨界值時,僅有單一上行傳送方向,即透過LTE傳送或WLAN傳送,如圖8的兩個例子,但當可傳送的資料量超過臨界值時,用戶設備便可將資料傳往LTE和WLAN,其資料分流量或比例,則留給用戶設備自行決定,沒有細部的限制或設計,留給製造商或研究單位,各展身手。
WLAN上行資料存取種類設定
此設計主要用於上行載體的服務品質級別指標(QoS Class Identifier, QCI)和存取種類(Access Category)之對應的決定與通知方式,參考表3與表4的例子,不外乎是要讓WLAN的服務品質能如LTE的預期。原則上,即在設定WLAN將不同訊務(Traffic)分類成多種的存取種類,而不同存取種類則有相對應的競爭參數及優先權值。
延伸出要注意的事項是,由於在下行傳送的LWA運作中,網路端會先將此載體的服務品質級別指標送到WLAN端點,因此WLAN端點會決定適當的存取種類,進行非授權頻的通道存取;然而,在上行傳送時,用戶設備該要如何決定存取種類?依照WLAN的運作原則,是由傳送端決定存取種類,但LWA採用的,則是LWA載體的服務品質級別指標和IEEE 802.11存取種類的對應,皆會由WLAN端點決定,再利用RRC訊務通知用戶設備,但當沒有通知用戶設備有關存取種類的設定時,才由用戶設備自行決定。是的,LTE總是想要走出自己一條不同的道路。
加密機制
不知讀者是否有發現,當資料封包透過WLAN傳送接收時,加密機制(Encryption)會同時進行於PDCP層與WLAN,當支援傳送速率增加後,分封數據匯聚協定層的負擔,可能也會大大地增加,進而成為傳輸的瓶頸,而重覆的加密動作,會對用戶設備造成額外的電量消耗與負擔,那是否可取消PDCP層的加密動作,藉以減輕分封數據匯聚協定層的負擔呢?結論很簡單,還是進行重覆加密動作,在此方面未進行優化的動作。
WLAN網路認證
關於網路認證(Authentication),LTE在這邊也設計了一套新的做法,參考3GPP TS 33.401,如圖9所示,和WT端點的安全金鑰產生方式,主要是藉由基地台的金鑰(KeNB)與網路端給用戶設備的數值(WT Counter),推導出用戶設備與WT端點共同的金鑰(S-KWT),用戶設備便可與WT端點進行網路連接,換句話說,當基地台金鑰或網路端給用戶設備的數值有更新時,用戶設備便要適時地進行網路重新授權與連接。
移動管理優化之安全連線
原則上,當用戶設備進行LTE換手程序時,LWA可先進行連線釋放,有需求時再次進行WLAN的連線,而在用戶設備保持使用相同無線區域網路時,則有進一步的優化設計,但須考慮無線區域網路的安全連線問題;於上點所述,既然用戶設備進行LTE換手服務,基地台金鑰更新後,共同金鑰也隨之更新,用戶設備應當進行網路重新授權與連接,但,用戶設備是否需要重新進行連結服務的程序呢?其答案也相當有趣!
來自系統架構第3工作群組(SA3)的回覆,需要更新但不必立即更新,而在LTE換手過程中,網路端不需要改變WLAN的共同金鑰,但在之後的某個時間點,仍需要更新,但共同金鑰更新程序可獨自運作,不必然伴隨於LTE換手程序中;也就是說,LTE換手程序和共同金鑰更新程序,為兩個可獨立運作的程序,例如先執行LTE換手程序,但不觸發共同金鑰更新程序,之後在某個時間點,再觸發執行共同金鑰更新程序,用戶設備可只需在再連接時,再進行共同金鑰更新即可。
移動管理優化之封包加密金鑰
同樣於用戶設備進行LTE換手服務時,延伸的問題,用戶設備端與無線區域網路,金鑰(PDCP Key)同步更新或生效的時機?基地台或是用戶設備在加解密PDCP PDU所應使用的金鑰,原則上的設計理念包含:保證不管是基地台或用戶設備不會使用錯誤的PDCP Key;何時該停止透過WLAN傳送下行資料留給基地台實作;對WT端點影響最小;用戶設備可不需要同時保有兩把PDCP Key,留給UE實作。
而標準設計的方案,則歸納到使用用戶平面(User Plane)的解法,使用封包中夾帶End Marker與先新的封包序號,來處理PDCP Key改變的問題,此方法會同時運用在上行與下行方向的資料傳輸中,封包遺失或亂序的處理方式,則留給實作處理或是重複傳送夾帶End Marker的封包,甚至可能因為沒有正確PDCP Key下而丟棄封包。
在此,參考3GPP TS 36.300,如圖10所示,綜觀於LTE換手服務時的相關程序。當網路端發起換手服務時,來源端基地台通知目標端基地台時,會將用戶設備目前使用LWA的資訊與相關量測資訊,一起通知目標端基地台,之後目標端基地台會確認是否要讓用戶設備持續執行LWA,確定持續運作LWA時,目標端基地台會與WLAN端點進行溝通,建立溝通介面等程序,並通知及取得用戶設備資料。目標端基地台回應來源端基地台時,除了相關所需設定外,亦會包含保留LWA設定及運作的訊息,來源端基地台通知用戶設備進行換手時,即會包含適當的行動集與先新的封包序號,用戶平面的封包轉傳也會加上End Marker,確保加解密封包用了適當的PDCP金鑰。
完成LTE換手服務程序後,用戶設備在需再連接時,再進行共同金鑰更新程序,之後的LWA運作,即會包含本文所述之重點技術等程序,例如量測與回報、流量控制、服務品質管理等等。
突破層層關卡桎梏 LWA技術指日可待
談到這裡,讀者們應該有發現,LWA技術之實現,包含了非常多層面的考量,Xw新介面的建立與溝通、通道量測與回報、狀況回報用於傳輸改善、WLAN的安全認證程序、PDCP金鑰的更新、移動管理優化、流量控制、服務品質管理、資料轉傳、數據無線載體之識別、LWAAP層之加入、WLAN上行傳輸之實現等的技術,每一項都可用相當大的篇幅於以說明,更多的細節則僅能留給讀者自行發掘。
文末,附上一點說明,LWA所能支援的運作頻帶,除了2.4/5GHz的無線網路基地台外,亦了支援60GHz頻段,也就是說,即使是IEEE未全部制定完備的版本,例如802.11ax、802.11ad和802.11ay版本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也會納入支援LWA的麾下。目前已經可看到,台灣有電信公司採用LWA技術,企圖商用運轉,期望未來有更多電信公司實際部署LWA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