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將製造設施連接到網際網路可以提高效率、品質和產能。例如,可以從遠端對機器進行編程和控制,以便持續分析來自機器和流程的資料,檢查是否有流程錯誤或漂移,並且可以採用封閉的回授迴路從遠端調整。長期來看,這些資料可用於規畫未來的擴展並且更快速整合新的製造技術。
NVIDIA近年持續進行GPU及資料中心的技術研發與併購,除強化GPU顯示晶片的優勢,該公司也開拓更多元的產品線與技術布局,包括AI、元宇宙、量子運算等新興領域,希望在新技術落地初期,就掌握市場先機。
和藍牙技術一樣,位置服務與定位領域在過去幾十年間有了顯著的發展。2000年代初期,汽車導航與緊急服務象徵第一代定位市場,當時主要的支援技術是GPS。
製造業智慧化對5G企業專網展現出高度興趣,智慧醫療受疫情推動成為專網發展的亮點, 由公部門主導的場域,如場館、城市基礎設施也是專網應用範疇,2023~2024年相信會有更多國內外的應用案例投入,隨著技術提升商業模式也會逐漸成熟。
「智慧製造」經歷疫情和地緣政治風波,熱度不減反增,企業無不致力追求數位化的下一步:智慧自動化。5G身為另一熱門議題,其高頻寬、低延遲特性成為工廠部署無線網路新選擇,不只改變工廠模式,也打造全新供應鏈生態。
全球5G網路部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預計到2023年,5G連線的數量將超過10億。截止目前,5G主要用於智慧手機和固定無線存取(FWA)應用。雖然這些都是關鍵使用案例,但5G的潛在應用將更為廣泛,未來幾年,5G的應用範圍將會繼續擴大,涵蓋更多應用和設備類型。
數位轉型帶動5G企業專網市場,如何持續擴大產業需求、解決5G專網應用/導入瓶頸,以建立更靈活、多元的商業模式,並磨練出完整的5G企業專網產業鏈,成為近期的發展重點。
衛星網路可以覆蓋幾乎整個地球表面,並有助於滿足孤立或無法進入地區日益成長的物聯網連接需求。各國亦積極把太空產業視為戰略產業一環,推出多項政策支持,也促進衛星物聯網的市場機會。
專網作為5G殺手級應用成為萬眾注目的新星,各國政府推出政策布局專網未來。日本總務省以Local 5G為名,藉由規畫多階段專案申請鼓勵專網設置,並期望透過這些實證看出5G專網潛質,決定未來發展走向。
新興服務和增加的連接設備數量使資訊中心資料傳輸壓力倍增,繼續以銅作為傳輸介質將難以招架。光通訊將成為設備高速傳輸的救星,使用「矽」作為光學元件的趨勢更將改變既有製造生態,創造前景可期的「矽光子」未來。
產業研究機構Yole Group(Yole)預測,矽光子平台的成熟程度和快速發展的生態系統預計將於2027年為資料通訊(Datacom)帶來54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如今,物聯網和雲端伺服器(Server)需要傳輸的資料量增加,矽光子將以高資料傳輸量成為資料中心的救星。
行動通訊技術10年改朝換代一次,隨著3GPP Release 15版本定義第五代蜂巢式技術規格,行動通訊正式進入5G時代,並可望於2030年步入6G階段。R15奠定5G基礎,其後R16、R17接手,著重發展5G的不同特性及應用,探索更多可能性。
矽光子技術利用半導體製程,將分立的光或電元件製作成微型積體化晶片,以有效提高元件密度,增加總體操作速率,在摩爾定律矽電路逐漸走向瓶頸之際,有機會再創光子晶體的成長曲線。
通訊技術急速發展,各大廠商在推行5G技術時,也已經開始展望6G未來,Samsung也不例外。除了發表白皮書描繪6G願景,Samsung更針對6G預期重點技術展開研究與測試。
隨著越來越多裝置能夠連上遍及全球的網際網路(Internet),大家越來越關注安全、保障和隱私權。任何裝置都可連線,如手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電視、智慧家庭和醫療設備。
5G作為新興技術尚在發展中,然而,在關注5G進展的同時,6G的未來趨勢也不容忽視。隨著3GPP啟動Release 18進入5G-Advanced階段,6G也逐步接近,對投資者來說,提早察覺並了解6G可能帶來的新技術至關重要。
近年來數位轉型持續加速,除了不可避免的資安問題,國際政經局勢也對數位產業的發展帶來多重挑戰。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雙方分別以圍堵和加速研發等方式爭奪科技市場地位,全球產業鏈也因此不得不重新制定策略。
回望5G自3GPP Release 15以來的發展,可以看見通訊業者在等待5G經歷R15、R16、R17逐步完善架構的同時,也已經提前開始預測能夠帶動整個5G技術快速發展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意圖提前擬定市場策略占據先機,在這場新興技術賽跑中拔得頭籌。
3GPP在R15與R16奠定了5G NR無線接取技術的基礎,R17則擴張系統的涵蓋範圍、強化工業物聯網相關技術,8K高畫質影音未成為5G殺手級應用,毫米波頻段應用學習曲線延長,不過,5G SA架構將接手NSA持續發展,企業專網與開放架構則蓬勃發展中。
5G發展走到3GPP Release 17已經初步完成基礎架構,輪到R18登上5G舞台,將重心從基本通訊性能轉向應用,開始討論特定場域和需求所需技術,例如針對須降低成本、無需完整5G性能的裝置推出輕量版5G選擇。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