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封裝技術翻新頁 3D IC鳴槍起跑

2010-03-18
在電晶體的發展之下,人類的生活得以大幅改變,不論是手持裝置、大型設備或是任何其他高科技產品,無不需要高性能電晶體的協助方能成形。而為了突破現有的物理與成本限制,不少半導體業者開始朝向三維晶片邁進,期望透過立體化的概念,為既有封裝技術翻開歷史性的一頁。
摩爾定律(Moore's Law)指出,晶片上之電晶體數目,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晶片的價錢若非降低50%,即為功能倍增。  

製程微縮陷瓶頸 3D IC成主流  

此法則在過去20~30年間一向進行得很好,但近年來,這個法則進展的並不順利;其主要原因在於晶片的製程技術已經接近了物理的極限。舉例來說,目前前瞻技術研究的元件物理尺寸為15奈米。但15奈米約為頭髮直徑的萬分之三,要將頭髮直徑萬分之三的線準確劃分、或是挖一個直徑萬分之三的洞,都極為困難。此外,就算技術水準可以做到,要達到上述目的之製程勢必昂貴,而是否符合經濟效益也是一個問題。  

由於上述挑戰,因此業界開始思考如何在滿足上述情況,維持相同的價格下,且創造更多的功能。而3D IC就是在這種時空環境下應運而生。  

要了解為何3D IC能夠擁有上述的優點並不困難,只要以人們如何解決居住問題就可輕易比喻。在平房無法容納居住人口需求的情況下,多數人便會選擇興建樓房。因此,3D IC就是蓋IC的高樓。  

但是,對於半導體產業有所了解的讀者就會發現,3D IC的執行與實現難度,遠高於把IC逐片層疊。如同一般建築工程在興建高樓時不會只是單純的把平房堆疊起來,而是須要鋪設各種管路;3D IC也必須在IC與IC間建立起這些連接網路才行。與高樓不同的是,IC與IC之間只須要埋電壓電流訊號的打線即可。這些管線,便稱之為矽穿孔(TSV)。  

萬丈高樓平地起 打線鋪設至為關鍵  

TSV的問世,不但打破了平面晶片設計的門檻,也大幅提升了應用的可行性。不過,要在晶圓上進行TSV製作,仍有極大門檻須要突破。  

眾所周知,晶片是製作在矽晶圓上,但其實矽晶圓的厚度僅約有700~800微米(μm)。然而,晶片真正有功用的部分只有晶片表面1微米左右的厚度。  

如果同樣以高樓為喻,就好像居住空間只有1%,而剩下的99%為樓層板。與樓層板不同的是,蓋高樓時工程人員先埋管再填水泥蓋樓層板;但在3D IC的製程上,設計人員事先製作好樓層板再挖管道。而因為各管道須與其他IC的管道連結,所以勢必挖穿樓層板(即矽基板),再彼此連結。  

當然,為了方便挖掘,基板的厚度自是要越薄越好。基板越薄,除了考量挖穿基板所需的時間就越少,量產的成本就越低外,挖洞的大小也是主要考量之一。基板厚度越厚,洞的尺寸就須越大,反之亦然。  

然而,雖然「基板的厚度越薄越好」是既定的真理,但仍有諸多挑戰須要克服。如為了基板的薄化(即磨薄),首先要克服的便在於如何處理這超薄的晶圓。從物理特性來說,當晶圓磨薄至50微米之後,晶圓基本上就像紙張一樣是可撓性的。這樣的可撓特性,也造成了後續製程的問題。  

而為了進行後續的製程,這些晶圓必須貼在一個載盤(Carrier)上。當所有後續製程完成後,晶片就必須從載盤上剝去。然而,這項看似簡單的黏貼與剝除動作,卻是3D IC製程中最為困難且複雜的部分。幸運的是,這個部分目前各界已經投入相當多的研發資源,可望有所改善。  

而相較於薄晶圓的處理,TSV的製程就來的相對簡單。這些製程可以沿用傳統的IC製程或者微機電系統(MEMS)製程。而TSV製程目前最需考量的就是成本問題,如何降低TSV成本到遠低於IC製程成本,就是TSV最大的挑戰。  

TSV製程多樣化 Via Last/Via Middle各具優勢  

TSV在製程技術上的挑戰主要在成本問題。而跟成本密切相關的部分,就在於製程的步驟、材料與及機台設備等因素。而在這些因素當中,製程步驟更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其原因在於,製程步驟會影響材料的選擇以及機台設備的運用。  

TSV其多樣化的特性,乃是因為它不像IC製程一樣,是由下而上(Bottom Up)的製程方式。這好像一個建築師在蓋高樓時,先在地面上將每一層樓製作好,再將其堆疊黏合一樣。  

在這樣的工法下,如果工程人員要開挖管道,就會有許多方式,例如可以在各層樓板開始製作時便開始挖掘,這在TSV的製程中稱之為Via First。或者,工程人員也可以在各層樓板鋪好後再開挖,這個工法便稱之為Via Middle。至於如果等整層樓都蓋好了,甚至等堆疊好了再挖,便是Via Last。  

當然,這些工法都各有其優缺點,而目前看起來最可能被淘汰的則為Via First製程。由於在IC製程中,前段製程動輒有上千道的製程步驟,如果先挖好TSV之後再製作元件,就必須保證TSV所用的材料不會劣化或污染,並進而影響元件品質。但在現實中,這是十分困難的事。所以,一般認為Via First早已經出局。  

至於Via Middle跟Via Last在未來的發展上,就各具先天的優勢。首先看Via Last技術,在此技術中,TSV是屬於後製製程,也就是基本上可以在晶圓都製作好後再挖TSV。  

這種工法的好處是,TSV的製作可以跟晶圓製作完全分開。甚至,可以某種程度跟晶片設計分開。如此一來,無晶圓(Fabless)業者跟封裝業者(Package House)就有比較多的揮灑空間。舉例來說,無晶圓廠商可以請台積電製作晶圓,請日月光進行TSV、再請矽品完成封裝,且無晶圓廠商也可以達到重複使用矽智財(IP)的目的。  

之所以會說「可重複使用IP」,是因為對晶片設計業者來說,如果該業者向矽智財供應商(IP Vender)採購了一個0.18微米的非彈性化矽智財(Hard IP),但如果該業者想要在65奈米(nm)製程中重複使用,就必須再花一次錢。然而,如果使用Via Last製程,這個無晶圓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0.18微米的Hard IP跟65奈米的設計結合在一起,而毋須再支付一次IP花費。  

Via Last的缺點在於因屬後段製程,所以,在孔洞大小及間距上有其限制。所以,如果需要非常高密度TSV的時候,Via Last就會遇到瓶頸。  

反之,Via Middle的優缺點與Via Last正好相反。但必須注意的是,Via Middle可視為IC製程的延伸,所以,晶圓代工廠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就TSV的發展趨勢,初期因為Via Last的便利性及經濟性,會具有較大的優勢。然而,隨著晶圓代工廠不斷的投入以及客戶對TSV的掌握性需求,Via Middle還是具有相當好的未來性。  

工具/測試仍有挑戰 3D IC穩健發展  

除了製程的挑戰之外,3D IC還有其他相當大的挑戰須要跨越,如設計軟體的支持度便是一例。在傳統的二維設計中,有不少工具軟體可以進行設計,尤其是數位電路的部分更是至為關鍵。然而,在3D IC的設計中,現有的電腦輔助軟體還能否運作良好,恐怕是個大問題。此外,TSV如何測試,尤其如何完成非破壞性測試,也是一個問題。  

最後,目前業界公認最大的問題在於散熱。以往一個封裝系統內只有一顆晶片,但現在有數顆晶片,如何讓這些晶片散熱良好,將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而散熱衍生出來的問題便是,在3D IC的設計中,其好壞如何定義、如何改善,都會是關鍵。  

然而,無論如何,3D IC依舊會是未來之趨勢,然目前仍須各方先進投入研究,才能解決材料、設備、製程、測試乃至電腦輔助設計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台灣愛美科經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