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AI正快速滲透產業每個角落,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軟體技術研究院(資策會軟體院)今(18)日舉辦「2025 STI TECH DAY」技術展示盛會,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共同探討AI的未來發展方向及應用潛力,展示AI在智慧交通、AI軟體安全與治理等產業關鍵領域的創新應用,也與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共同發表「2026十大關鍵技術與趨勢」,現場吸引超過六十五家企業代表參與。資策會透過前瞻技術研發與場域驗證,協助國內資訊服務業者掌握前瞻技術、提升整合與應用能力。
新思科技近日宣布,為提供多晶粒解決方案與台積公司持續進行密切合作,內容涵蓋先進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與IP產品,可以支援台積公司尖端的製程與封裝技術,以驅動AI晶片與多晶粒設計的創新。針對3D封裝進行調教的3DIC Compiler探索到簽核(exploration-to-signoff)平台與IP,以及該公司與台積公司就設計賦能(design enablement)的合作關係,已經達成多項客戶晶片設計的投片。
DigiKey將在SPS 2025以自家一站購足全球經銷商的優勢展出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優勢包括頂尖品牌、快速交貨以及完整的產品系列,能從頭到尾,全程為客戶提供支援 - 從MRO到機器建構都包括在內。
隨著工業和基礎設施市場對可靠、長距離及節能的無線連接的需求日益增長,1GHz以下通訊技術已成為實現可擴展工業物聯網(IIoT)部署的關鍵技術。為滿足此一需求,全球領先的智慧邊緣半導體產品和軟體IP授權廠商Ceva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CEVA)宣布專注於無線連接解決方案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大有半導體(Allwinsilicon)已獲得授權許可,在其最新一代1GHz以下無線SoC中部署使用Ceva-BX1數位訊號控制器(DSC)。
是德與聯發科攜手推進Pre-6G整合感測與通訊(ISAC)技術,將資料傳輸與感測功能整合於單一無線電架構,展示相較於現行5G方案更卓越的頻譜效率。此里程碑成果將為3GPP中新興的6G ISAC研發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亦是邁向6G實際部署的關鍵一步。此項成果於2025年11月5至7日舉行的布魯克林6G峰會(B6GS)亮相。
近年來,校園安全與學生心理健康議題備受關注,衛福部統計台灣15至24歲學生面臨情緒與壓力挑戰日益嚴重,此外,校外人士意圖闖入校園,造成師生恐慌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因此,提升校園安全管理並強化預警能力,成為教育機構亟需解決的課題。為解決校園腹地廣大、出入口多,監控死角與可疑人員入侵等風險,全球智慧安防領導品牌晶睿通訊(3454-TW)積極推廣校園安全防護解決方案,運用AI安防系統主動預警校園風險,打造安心的校園安全網。
艾邁斯歐司朗宣布推出全新五接面邊射型雷射(5-junction edge-emitting laser),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車輛LiDAR系統的效能與可靠性。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需要具備高精準度、高可靠性與長距離偵測能力的感測技術。LiDAR系統能在不受光線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即時擷取3D立體環境資訊,協助車輛進行安全判斷。
Anritsu Tech Forum 2025將於11月26日在台北萬豪酒店隆重舉行,以「驅動AI時代的高速與無線技術」為主軸,聚焦人工智慧驅動下的高速資料傳輸、伺服器互連與次世代6G通訊技術發展。此次論壇將結合兩大主題峰會:「數位聯盟高速介面峰會」與「無線通訊技術革新峰會」,集結產業與學術界頂尖專家,深入剖析AI與通訊融合下的技術突破與應用趨勢。
可攜式遊戲機因HDMI®技術的進步,已能輕鬆變身家庭娛樂中心。玩家只需透過底座或轉接器連接高畫質電視(HDTV),即可將遊戲畫面升級至4K大螢幕,並搭配HDMI ARC/eARC享受Dolby Atmos、DTS:X等高品質音效。多款主流機種如Nintendo Switch、ROG Ally X與Steam Deck均支援此模式,部分新款甚至內建HDMI埠。HDMI®的高相容性與靈活擴充能力,使掌上遊戲與家用主機體驗日漸融合,滿足單人與多人娛樂需求。
西門子交通集團於本週在新加坡鐵路測試中心(SRTC)舉辦全球首場「Signaling X」實機展示,向來自全球的大眾運輸營運商與媒體展示其於地鐵系統的實際運作。隨著全球運輸需求持續攀升,此項突破性技術將通訊式列車控制(CBTC),也就是當今地鐵與都市交通網路使用的先進技術,整合至集中式、雲端就緒的基礎架構,打造出號誌資料中心(Signaling Data Center)。安全關鍵功能透過西門子交通自主研發的分散式智慧安全系統平台(Distributed Smart Safe System, 簡稱DS3),在商用標準硬體(COTS)上運行,讓列車能在更短間隔下安全運行。整體營運效率可提升高達20%,能源使用可節省高達30%,為乘客帶來更短的候車時間與更永續的交通體驗。繼於2024年柏林軌道展InnoTrans首度亮相並成功應用於鐵路幹線後,Signaling X如今已準備好進一步拓展至大眾運輸市場。
安立知增強其新無線電射頻一致性測試系統(New Radio RF Conformance Test System) ME7873NR功能,以支援5G無線裝置的一致性測試(conformance test),並確保其符合歐盟無線電設備指令(Radio Equipment Directive, RED)的ETSI EN 301 908-25標準。安立知增強ME7873NR系統以支援5G無線裝置一致性測試。
隨著智慧製造浪潮席捲全球,協作型機器人(Cobots)與自走車(AMRs)正逐漸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動能。從生產線到倉儲物流,它們不僅能有效節省人力、提升效率,更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的模式。筑波集團將於11月27日舉辦「智慧自動化研討會」,攜手協作機器人領導品牌Universal Robots(UR)與自走車專家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針對ICT產業中AI伺服器與網通設備的少量多樣製程挑戰,提出兼具靈活、安全與快速部署的自動化整合解決方案。
宜特科技正式啟動次2奈米世代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層沉積)新材料選材與驗證服務,進一步延伸至化學材料端的選材、鍍膜測試與品質確認。此舉使宜特不僅扮演晶片驗證夥伴,更成為材料廠商開發新配方的關鍵加速器。
迎接智慧物聯網(AIoT)時代,以開源為基礎的開發者生態已成為推動AI創新的主流趨勢。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控股旗下詮鼎集團於11月6日攜手創通聯達(Thundercomm)暨中科創達(ThunderSoft)共同舉辦「開放生態與工業實踐技術交流日」,聚焦創通聯達以高通(Qualcomm)平台為核心打造的開放式解決方案,探索開發者生態與AIoT落地應用的最新方向。活動現場吸引超過百家系統廠、設備商、ISV與SI等夥伴參與,包括研華科技、廣達電腦及鴻海科技,緯創資通、仁寶電腦、和碩聯合科技等等在內的產業領導廠商,共同交流技術經驗,展現開放共創對於AIoT的創新潛能無限。
隨著全球製造業面臨能源轉型與減碳壓力,企業如何兼顧生產穩定與永續目標,成為轉型關鍵。泓格科技將於12月4日(四)在高雄承億酒店萊特薇庭館晨星廳舉辦「AIoT即刻啟動,打造ESG實踐力」研討會,聚焦高耗能產業的智慧製造策略與能源管理新趨勢,協助企業以AIoT技術落實ESG行動,打造兼具韌性與效率的綠色製造環境。
DigiKey是全球領先的電子元件與自動化產品經銷商,很高興宣布其印度子公司Digi-Key Electronics & Automation Trading Private Limited正式成立,並將在班加羅爾設立全球能力中心(GCC)。如此將可強化DigiKey對印度市場的長期承諾,並透過DigiKey印度子公司將近300位員工的專業知識為全球經營提供支援。
Ceva覺察到以智慧語音優先(voice-first)的使用者體驗逐漸成為小型電池供電裝置的主流,因此持續擴展旗下NeuPro-Nano神經處理單元(NPU)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現在,Ceva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及語音互動技術先驅「出門問問 」(Mobvoi)攜手合作,在NeuPro-Nano平台中整合出門問問所開發的TicHear技術,為下一代的穿戴式裝置、消費性電子及AIoT設備提供最佳化的全面性音訊前端與關鍵詞偵測(KWS)解決方案。
關鍵基礎設施網路攻擊在2019至2023年間增加300%,能源業成為主要攻擊目標。全球超過56%的發電廠在過去三年遭遇網路事故,顯示強化資安措施的迫切性。核電廠的內部隔離網路安全性至關重要,攻擊網路系統可能比物理攻擊更具威脅。台灣需重視核電廠的資安防護能力,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的用電安全。
Anritsu安立知宣布為其BERTWave MP2110A推出全新60 GHz光取樣示波器選項MP2110A-080,可用於驗證單通道200G(200G/Lane)的光收發器性能,為更高速的資料中心通訊與擴展人工智慧(AI)部署奠定了基礎。該解決方案能針對下一代高速光收發器(如1.6T與800G)提供高精度的PAM4 TDECQ評估與高效率量測,支援強化大容量、高速通訊基礎設施的品質保證。
耐能智慧宣布正式投資智匯創育(Innovedus Inc.),雙方將共同推動Edge AI教育普及與AIoT產業應用生態的發展。此合作結合耐能的AI晶片技術優勢與智匯創育的教育創新能量,打造從技術研發到教育實踐的完整AI生態鏈,這項投資也象徵耐能不僅專注於晶片研發,更進一步擴展至AI人才培育與技術應用落地的整體策略布局。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